首页 理论教育隧道窑操作调控:温度、气氛与压力的调节

隧道窑操作调控:温度、气氛与压力的调节

【摘要】:隧道窑的操作调控包括温度制度、气氛制度、压力制度的调控。对于烧还原焰的隧道窑来说,制品由氧化转还原的气氛转换温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温度,一般在1050℃左右。预热带的温度调控,旧式隧道窑只能通过调节排烟支闸的方法调控烧成温度曲线,属负调节。对于烧气体、液体燃料的隧道窑来说,只要控制燃气或燃油与助燃空气的配比即可。

隧道窑的操作调控包括温度制度、气氛制度、压力制度的调控。这三者的调控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为了叙述的方便,分述如下。

(一)温度的调控

温度制度的调控,原则上应按烧成温度曲线的规定,保证一定的升温或降温速率。制定烧成温度曲线时,要考虑原料的组成,制品的入窑水分、形状、大小、厚薄,窑炉的结构特点等因素。调控时也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1.预热带、烧成带温度的调控

为了保证制品按烧成温度曲线升温、保温,一般应借助窑头、预热带中部、末端以及气氛转换区、最高烧成温度处等关键温度点所安装的热电偶来检测窑内温度。如果制品入窑水分高,窑头温度不可过高,否则易产生炸裂。若能保证制品入窑水分较低,窑头温度就可高些。当入窑水分低于0.5%时,窑头温度高达300℃~400℃也不会出废品。预热带中部500℃~600℃是石英晶型转化温度,也是预热带上下温差最大的区域,维持温度的稳定、均匀有重要意义。不但要检测窑顶热电偶所指示的温度,有条件时,还应检测近窑车台面处的温度,以掌握上下温差的大小。预热带末端近烧成带边缘,此处应缩小料垛中的温差,为制品进入焙烧做准备。对于烧还原焰的隧道窑来说,制品由氧化转还原的气氛转换温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温度,一般在1050℃左右。气氛转换温度过高、过低,位置过前、过后,都会影响制品的氧化或还原的不足,造成制品起泡、泛黄、烟熏等缺陷。最高烧成温度关系到制品是否生烧或过烧,不可过高或过低。考虑到传热要有温度差做推动力,火焰温度应高于制品烧成温度50℃~100℃。为保证整个横截面上的制品都达到烧成工艺要求,一般应有一个高火保温区。高火保温区的位置和范围应适当,过前、过长易使制品过烧,过后、过短则易生烧。

预热带、烧成带温度调控的手段,旧式隧道窑预热带设有排烟总闸,排烟支闸,通过调节闸板开度来调节预热带窑温;现代隧道窑一般采取窑头集中排烟,排烟总闸和支闸的作用相对变小了,它是通过设在预热带下方烧嘴与上方降温喷嘴来调节该区段的温度。在烧成带设有烧嘴及燃烧室的区段,通过调节进入窑内的烟气量和烟气温度来调节窑温。

预热带的温度调控,旧式隧道窑只能通过调节排烟支闸的方法调控烧成温度曲线,属负调节。现代隧道窑则靠调节烧嘴喷入火焰及降温喷嘴来调控烧成温度曲线,属正调节。负调节方式的优点是能有效降温,若制品入窑水分过高,对升温过快比较敏感,往往需要降低窑头温度,则可采用增大后部排烟支闸的开度的方法来实现,但这种方式由于过早排走一部分烟气,导致热利用率降低。而且这种调节方式使得预热带前段烟气流量减少,流速减小,削弱了气流的搅动作用,使上下温差增大。正调节方式的优点则是可以有效升温,同时有效加热下部。若上部温度高,则可开启降温喷嘴,有效降温,同时降温喷嘴高速喷出的气流,有利于预热带气流循环,减小温差。但采用正调节方式,也要消耗燃料,所以,有的隧道窑预热带设备只是备用。在烧成带使用高速烧嘴,搅动气流,造成强烈的气流循环,促使预热带截面温度均匀,则是最有效的调控方法。有的现代隧道窑在预热带前段设置一定数量的排烟孔,在小范围内分散布置,这样兼有两种调节方式的优点。

烧成带温度的调控靠正调节方法。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燃烧稳定,窑内温度比较稳定。现代隧道窑采用功率小,数量多的高速喷嘴,采取分组自动控制方式,每一组段设有独立的燃料和助燃空气供应管路,自动控制的调节器设于本组段的总管路中,有的窑预热带不设自动调节器,也需要手动调节。

2.冷却带温度的调控

冷却带温度的调控必须遵循高温急冷、中温缓冷、低温快冷的原则,充分利用冷却结构和设备,保持窑内温度均匀。应根据不同的产品、不同的装车方法,采取相应措施。例如,直接冷却时,对于小件薄壁产品,可直接鼓入车间冷空气;对于大件厚壁产品,为防止冷却不均匀或冷却过程热应力过大而开裂,可采用鼓入大流量的热风的方法,使冷却均匀而温和。有的隧道窑采用部分热风循环,也是这种均匀而温和的冷却方式的体现,而且增加了调控冷却用热风温度这一调节冷却曲线的手段。直接冷却还应注意抽、鼓风量的平衡。有的隧道窑在急冷段设有自动调节系统,也有的隧道窑为了保证产品出窑温度稳定,在低温段也采用温度自动控制。

(二)烧成带气氛的调控

烧氧化气氛的隧道窑,气氛单一,较易控制,只要控制空气系数大于1。为节约燃料,提高燃烧温度,在保证燃烧完全的前提下,空气系数应尽量接近1。

烧还原气氛的隧道窑,烧成带前小段控制氧化气氛,后大段控制还原气氛。在还原段,要求前面是强还原气氛,到高火保温阶段保持中性气氛。所以前面的还原炉产生的还原气氛要浓,成瓷区由于中性气氛难控制,而控制接近中性的弱还原气氛。(www.chuimin.cn)

气氛调控是通过调控烧成带的空气系数α,即燃料与助燃空气量的配比来实现的。对于烧气体、液体燃料的隧道窑来说,只要控制燃气或燃油与助燃空气的配比即可。烧还原焰的烧嘴,要使还原气氛由浓转淡,可采取减少燃气(燃油)或增大助燃空气量的方法。为节约燃料,应优先考虑采用前者。反之,要使还原气氛由淡转浓,则可采用增加燃气(燃油)或减少空气的方法,此时应优先考虑采取后者。窑内火焰的性质,可以用肉眼来判断。氧化气氛时,火焰清晰透明,可以清楚地看到窑内料垛。还原气氛时,火焰混浊不清,看不清窑内料垛。弱还原气氛时,火焰介于氧化气氛与还原气氛之间,可隐约看到窑内1~2柱料垛。

为保证还原气氛顺利转换成氧化气氛,对于设有气氛气幕的隧道窑而言,正确使用气氛气幕也很重要,其风量、风压、风温均要适当。

还原气氛的强弱。在实际生产中常以燃烧产物中CO的浓度来衡量。强、弱还原气氛划分的标准,各地不一。一般认为,CO的浓度3%~6%为强还原气氛,1.5%~2.5%为弱还原气氛。实际控制中,在有利于制品还原反应的前提下,还原气氛尽量不要太浓。因为还原气氛越浓,燃料消耗越多。在成瓷阶段,如还原气氛过浓,还易引起产品熏烟。

气氛的调控和温度的调控密切相关。气氛转换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引起制品缺陷。另一方面,气氛和温度的变化是相互制约的。例如,在空气系数较大的氧化气氛下,如果维持燃料不变而少许减少空气量,则火焰温度提高。到减少至空气系数接近1时,温度最高。继续减少空气量,则进入不完全燃烧状态,温度降低,形成还原气氛。而在空气系数较小的还原气氛下,如果维持燃料不变而少许增加空气量,则火焰温度升高,至空气有剩余时,温度又降低,并转变成氧化气氛。所以,调节气氛时要考虑温度的变化。

(三)各带压力的调控

压力制度是实现温度和气氛制度的基本保证。压力制度应根据燃料种类、通风方式、窑炉结构、烧成气氛和装车方法等因素来制定。凡能影响窑内气体流动的因素,如排烟总闸与支闸的开度、各种气幕及风机的风量、风速等,都可作为压力制度的调控手段。

要搞好全窑压力制度的调控,首先必须稳定窑内的零压位,尤其是预热带、烧成带范围内的零压位。零压位稳定了,全窑的压力制度也就稳定了;零压位一移动,全窑的压力制度也就破坏了。例如,零压位前移,易造成烧成带正压过大;后移,则易使预热带负压过大。燃气和燃油隧道窑零压位一般在最后一对排烟孔和第一对烧嘴之间。

为避免气体漏入、逸出窑道而干扰窑内温度制度、气氛制度,应尽量维持窑内近零压操作,即使窑内负压和正压不过大,接近零压。生产实践证明,负压大的窑,就是操作不好的窑。窑内正压过大,大量热气体逸出,损失热量,恶化劳动条件,蹿入车内还容易烤焦轴承润滑油,使窑车推不动,甚至烧坏窑车铁件和轨道。但是,窑内必须保证一定的压差,以控制合理的烟气流速。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若烧成带正压小,则预热带负压就要大,反之亦然。

为防止冷却带和烧成带之间相互干扰,要保持冷却带首端和烧成带末端压力平衡,使烧成带的烟气不倒流至冷却带,冷却带的空气不流入或不过多流入烧成带。如果冷风喷嘴或急冷气幕处正压过大,超过烧成带最末一对燃烧室的压力,说明鼓入的急冷风过多而未抽走,大量温度不高的空气进入烧成带,可能引起保温不足、产品生烧或还原气氛不足、二次泛黄。反之,如果冷风喷嘴或急冷气幕处压力低于烧成带最末一对燃烧室的压力,说明抽出热风过多或鼓入冷风太少,则烧成带有烟气倒流入冷却带,使制品烟熏。

在需要对窑内压力进行调节时,应对全窑温度、气氛、压力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最佳方案。千万不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否则会越调越乱。例如,发现零压位后移,要使其复位可采用减小抽力、改变气氛气幕风量、增大急冷风量、减少热空气抽出量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并不是每一种都能满足烧成制度要求的,应根据窑炉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除了控制好窑道内的压力制度外,有的窑还控制窑车上下压力平衡,即在窑车下部维持与窑道内相接近的压力制度,防止气体从窑车下部漏进、漏出窑道。实际控制时,达到车上、车下压力完全平衡很困难。在控制有困难时,预热带、烧成带车下压力可偏低于窑内压力,避免冷空气从车下漏入窑内,增大窑内上下温差。冷却带车下压力,可偏高于窑内压力,避免热空气漏入窑车下部,影响窑车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