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员为吴行人以谋楚。伯州犁之孙嚭为吴大宰以谋楚。蔡侯因之①,以其子乾与其大夫之子为质于吴。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食而从之,败诸雍澨。子常便将其扣留在楚国三年。蔡昭侯后得以归国,请求晋国讨伐楚国。时吴国与楚国为敌,蔡昭侯转而联吴伐楚。后经国人周旋,唐成公得以归国,亦甚恨楚国,故与蔡、吴联兵伐楚。楚国杀死郤宛时,伯氏族人逃往国外。十一月十八日,吴、楚两军在柏举摆开阵势。......
2023-09-22
在安抚蜀人的过程中,蜀中守将史歆名望陡增,较得人心。史歆与郡守张堪亦能配合,共同担负着镇守巴蜀的任务。至建武十五年(39),朝廷征拜张堪为骑都尉,参与北击匈奴,由张穆接任蜀郡守。张穆在王莽时曾为庸部(即益州)牧廉丹的属吏[5],对蜀中情况较熟悉。
从王莽末年战乱至东汉初期平蜀,蜀中广大农民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了不少土地;不少奴婢仆从还冲出了豪族地主庄园,获得人身自由。至建武十五年(39)秋,为建立一套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政府开始在全国“度田”,即检查耕地面积、登记户口年纪等。基层官吏趁机敲诈,上下其手。加之当时蜀中币制极乱,仍流行王莽、公孙述旧币及西汉五铢,并杂用布帛、金粟,为官吏等勒索百姓提供了方便。《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东汉政府至建武十六年(40)才重铸五铢钱,正式废除莽币及各地方货币。这些都触犯了豪族大姓的利益。至次年秋,各地豪族纷纷起兵,攻官府、杀长吏,朝廷对此犹豫不决,未采取果断措施。蜀中史歆、张穆多次派兵外出镇压。大军杀至,叛者一哄而散;大军撤走,叛者又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蜀中守将史歆突然起兵叛乱。
史歆为何反叛?史籍中无正面记载。从有关材料分析,当与平蜀汉军内部的矛盾斗争有关。汉军在进攻公孙述前,岑彭、吴汉两大将领之间发生纠纷,矛盾白热化,闹到光武帝刘秀那里。光武帝把兵权交给岑彭,却留吴汉带军驻扎南郡,含有让吴汉监视岑彭的隐衷。岑彭在入蜀征战中,已很注意扩充实力,大量吸收降卒。如攻下巴郡时,一次便接受降军5万,在破成都前,又接受降者“以十万数”[6]。岑彭被刺,吴汉率军入蜀,路过江州。当时岑彭部将冯骏长期攻江州不下,吴汉却扬长而去,不予支持。吴汉攻克广都后,与公孙述在成都与广都之间征战八九个月,其中有许多次重要战斗都是在成都西郊进行的,战场距郫县仅10余公里。而早已拿下郫县的岑彭部将臧宫对眼前的大战,也一直熟视无睹,按兵不动。这期间,吴汉既不要求臧宫支持,兵败后也不往郫城避乱。只是到最后一战,臧宫才出兵夹击。可见两支汉军矛盾尖锐。平蜀后,吴汉及其副将刘尚屠成都,岑彭旧部却较注意安抚蜀人。光武帝调吴汉部离蜀,留岑彭部镇守。吴汉回朝后受奖甚多,而真正立下头功的岑彭旧部却受奖较少。加之以后吴汉等在朝中掌权,多排挤岑彭旧部。这些是激起岑彭旧部怨懑,以致叛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史歆是岑彭旧部的主要代表人物。另外,史歆与蜀郡守张穆有矛盾,不能配合,亦是因素之一。
建武十八年(42)春二月,史歆自称大司马,派军队攻打太守府。太守张穆越墙逃出成都,躲进广都城。史歆又给益州各郡县发出檄文,督促各地起兵。响应者主要是少数民族,如有巴郡宕渠杨伟、朐忍徐容等各起兵数千人。益州郡土著部落首领栋蚕与姑复、楪榆、梇栋、连然、滇池、建伶、昆明等部也攻县城,杀长吏[7],与史歆遥相呼应。
此事震动了朝廷。光武帝因史歆晓习兵事,特调正在北方与匈奴交战,又熟悉蜀情的吴汉再次率军平蜀。光武帝像当年讨平公孙述那样,再次督战长安。吴汉率其副将刘尚等万余人,取道武都入蜀,又征调广汉、巴、蜀三郡兵力,分数路进攻。至四月,汉军顺利入蜀后,光武帝才退回洛阳。在汉军的进攻下,史歆部逐渐退缩于成都,做坚守之态。吴汉率军围成都,又赦免益州各地除死刑以外的囚徒,征调其作战,围城百余日,至秋七月破城,诛杀史歆等。平蜀后,又分兵两路:吴汉率一军沿江东下,诛杀杨伟、徐容等渠帅200余人,徙其党羽数百家于南郡长沙后,班师回朝;刘尚率一军,又征调广汉、犍为、蜀郡士兵取道越嶲,诛杀邛人首领长贵,又征调朱提少数民族部落兵,渡泸水,入益州,攻打各叛乱民族。至建武二十一年(45)正月,追至不韦(今保山),大胜而归。鉴于史歆造反的教训,光武帝于建武十八年(42)废除了拥重兵、兼行政的州牧制度,恢复只负责监察地方官的刺史制度。
有关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的文章
伍员为吴行人以谋楚。伯州犁之孙嚭为吴大宰以谋楚。蔡侯因之①,以其子乾与其大夫之子为质于吴。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食而从之,败诸雍澨。子常便将其扣留在楚国三年。蔡昭侯后得以归国,请求晋国讨伐楚国。时吴国与楚国为敌,蔡昭侯转而联吴伐楚。后经国人周旋,唐成公得以归国,亦甚恨楚国,故与蔡、吴联兵伐楚。楚国杀死郤宛时,伯氏族人逃往国外。十一月十八日,吴、楚两军在柏举摆开阵势。......
2023-09-22
大司马吴汉于十二月,征调南阳军士3万人,乘船溯江而上,直抵荆门[24],又征调桂阳、零陵、长沙等地熟悉水性的“委输棹卒”[25]及武陵、南郡兵士共6万余人,战马5000余匹,汇于荆门,其中包括许多“百越”民族的士兵,稍事训练后,即发动攻击。二人争执不下,告到刘秀那里。这一措施给了岑彭极大方便,避免了一般事务的辗转请示,抓住了战机。又令将军侯丹,率2万余人守黄石。......
2023-09-30
小笠原氏任信浓国守护,武田氏和逸见氏分割了甲斐国。武田氏占有甲斐国的中部、东部,逸见氏占有甲斐国的西部。应永二十四年二月六日,武田信满进入日木贼山自杀。武田信满的儿子武田信重和叔父武田信元逃离甲斐国,进入高野山。武田信长于应永三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投降足利持氏。武田信元去世,武田信元只有一个儿子武田彦次郎,也夭折了。因此,武田信元没有继承人。......
2023-08-17
伍 “安史之乱”是汉胡矛盾的产物吗对大唐盛世很多人都不陌生,哪怕不知道这个盛世实际上包含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以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由这段话可知,“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疆域内,实际上分化为两个经济文化差异极大的区域。也就是说,河朔地区的汉胡百姓已经成为一个“胡化”的文化共同体。从这个角度看,“安史之乱”在一定程度上与汉胡矛盾的确有关系。......
2024-01-23
杜甫认为自己报效国家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因此他毫无保留地向皇帝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这样才是尽忠职守。此时的杜甫已经46岁了。无奈之下,杜甫放弃了官职,决定带着家人去相对安定的成都寻找生路。761年的秋天,杜甫一家到成都已经快两年了,他们还住在浣花溪畔那个简陋的茅屋里。这就是杜甫被传诵千古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我们都知道,杜甫被称为“诗圣”。......
2023-07-26
亲鸾和其门徒吃肉,娶妻生子,建专修寺,研究一向宗。因此,其他宗派的僧人忌恨一向宗,放火烧毁了大谷的本愿寺。在北越地区,富樫家族分为泰高和成春两家,两家分别是半个国的守护,互相争斗,而且两家分别支持一向宗的高田派和本愿寺派。一向宗信徒以加贺为中心,在北越地区非常猖獗。富樫政亲事先得到消息,先发制人,袭击吉崎道场,莲如等逃走。本愿寺派一向宗的寺院多数被烧毁。北越地区暴动不断,两派、两家相争。......
2023-08-17
秦至蜀汉时期,铁工具广泛应用,对改造巴蜀道路起了重要作用。李冰建都江堰后,刺激、带动了成都平原桥梁文化的大发展。长老所传“李冰造七桥”,包括新建部分桥梁及改造部分旧桥梁。在李冰建桥后,成都城外“二江”上共有七桥。可见扬雄时七桥仍名“星桥”。《水经·江水注》又分夷里桥为夷桥、笮桥二桥,“七桥”成为八桥,或是误抄,或是南北朝时流江上又新架了一桥。在“二江”上架桥,皆非易事。......
2023-09-30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瑞昌与“七国之乱”的渊源颇深。据笔者考证,此“豫章郡铜山”,即为瑞昌铜岭古铜矿,非为宋人考证的今南昌城郊西山一带。以他为首的“七国之乱”发生后,汉景帝命周亚夫率军平叛,虎将罗衍为先锋,曾在此地与吴王刘濞叛军鏖战数日,叛军大败,刘濞只得带着残兵败将逃往东越,最后为东越士兵所杀。......
2023-09-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