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史歆之乱:叛军攻打成都,吴汉围城七月终破

史歆之乱:叛军攻打成都,吴汉围城七月终破

【摘要】:在安抚蜀人的过程中,蜀中守将史歆名望陡增,较得人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蜀中守将史歆突然起兵叛乱。另外,史歆与蜀郡守张穆有矛盾,不能配合,亦是因素之一。建武十八年春二月,史歆自称大司马,派军队攻打太守府。史歆又给益州各郡县发出檄文,督促各地起兵。在汉军的进攻下,史歆部逐渐退缩于成都,做坚守之态。吴汉率军围成都,又赦免益州各地除死刑以外的囚徒,征调其作战,围城百余日,至秋七月破城,诛杀史歆等。

在安抚蜀人的过程中,蜀中守将史歆名望陡增,较得人心。史歆与郡守张堪亦能配合,共同担负着镇守巴蜀的任务。至建武十五年(39),朝廷征拜张堪为骑都尉,参与北击匈奴,由张穆接任蜀郡守。张穆在王莽时曾为庸部(即益州)牧廉丹的属吏[5],对蜀中情况较熟悉。

从王莽末年战乱至东汉初期平蜀,蜀中广大农民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了不少土地;不少奴婢仆从还冲出了豪族地主庄园,获得人身自由。至建武十五年(39)秋,为建立一套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政府开始在全国“度田”,即检查耕地面积、登记户口年纪等。基层官吏趁机敲诈,上下其手。加之当时蜀中币制极乱,仍流行王莽、公孙述旧币及西汉五铢,并杂用布帛、金粟,为官吏等勒索百姓提供了方便。《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东汉政府至建武十六年(40)才重铸五铢钱,正式废除莽币及各地方货币。这些都触犯了豪族大姓的利益。至次年秋,各地豪族纷纷起兵,攻官府、杀长吏,朝廷对此犹豫不决,未采取果断措施。蜀中史歆、张穆多次派兵外出镇压。大军杀至,叛者一哄而散;大军撤走,叛者又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蜀中守将史歆突然起兵叛乱。

史歆为何反叛?史籍中无正面记载。从有关材料分析,当与平蜀汉军内部的矛盾斗争有关。汉军在进攻公孙述前,岑彭、吴汉两大将领之间发生纠纷,矛盾白热化,闹到光武帝刘秀那里。光武帝把兵权交给岑彭,却留吴汉带军驻扎南郡,含有让吴汉监视岑彭的隐衷。岑彭在入蜀征战中,已很注意扩充实力,大量吸收降卒。如攻下巴郡时,一次便接受降军5万,在破成都前,又接受降者“以十万数”[6]。岑彭被刺,吴汉率军入蜀,路过江州。当时岑彭部将冯骏长期攻江州不下,吴汉却扬长而去,不予支持。吴汉攻克广都后,与公孙述在成都与广都之间征战八九个月,其中有许多次重要战斗都是在成都西郊进行的,战场距郫县仅10余公里。而早已拿下郫县的岑彭部将臧宫对眼前的大战,也一直熟视无睹,按兵不动。这期间,吴汉既不要求臧宫支持,兵败后也不往郫城避乱。只是到最后一战,臧宫才出兵夹击。可见两支汉军矛盾尖锐。平蜀后,吴汉及其副将刘尚屠成都,岑彭旧部却较注意安抚蜀人。光武帝调吴汉部离蜀,留岑彭部镇守。吴汉回朝后受奖甚多,而真正立下头功的岑彭旧部却受奖较少。加之以后吴汉等在朝中掌权,多排挤岑彭旧部。这些是激起岑彭旧部怨懑,以致叛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史歆是岑彭旧部的主要代表人物。另外,史歆与蜀郡守张穆有矛盾,不能配合,亦是因素之一。

建武十八年(42)春二月,史歆自称大司马,派军队攻打太守府。太守张穆越墙逃出成都,躲进广都城。史歆又给益州各郡县发出檄文,督促各地起兵。响应者主要是少数民族,如有巴郡宕渠杨伟、朐忍徐容等各起兵数千人。益州郡土著部落首领栋蚕与姑复、楪榆、梇栋、连然、滇池、建伶、昆明等部也攻县城,杀长吏[7],与史歆遥相呼应。

此事震动了朝廷。光武帝因史歆晓习兵事,特调正在北方与匈奴交战,又熟悉蜀情的吴汉再次率军平蜀。光武帝像当年讨平公孙述那样,再次督战长安。吴汉率其副将刘尚等万余人,取道武都入蜀,又征调广汉、巴、蜀三郡兵力,分数路进攻。至四月,汉军顺利入蜀后,光武帝才退回洛阳。在汉军的进攻下,史歆部逐渐退缩于成都,做坚守之态。吴汉率军围成都,又赦免益州各地除死刑以外的囚徒,征调其作战,围城百余日,至秋七月破城,诛杀史歆等。平蜀后,又分兵两路:吴汉率一军沿江东下,诛杀杨伟、徐容等渠帅200余人,徙其党羽数百家于南郡长沙后,班师回朝;刘尚率一军,又征调广汉、犍为、蜀郡士兵取道越嶲,诛杀邛人首领长贵,又征调朱提少数民族部落兵,渡泸水,入益州,攻打各叛乱民族。至建武二十一年(45)正月,追至不韦(今保山),大胜而归。鉴于史歆造反的教训,光武帝于建武十八年(42)废除了拥重兵、兼行政的州牧制度,恢复只负责监察地方官的刺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