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点探讨范仲淹的治家和家风。[162]范氏家风正,根本原因在于范仲淹个人品德修养高,对自己要求严格,为家人做出好榜样。范仲淹为政清廉,这与其安贫、节俭的家风是分不开的。由于范仲淹不蓄私财,以至于“身殁之后,诸子家贫无归,日借官屋以居,仅蔽风雨。”[170]范氏好家风还表现在严格要求子弟及家人。范氏家风还表现在厚待族人。(二)儒学复兴是范氏良好家风产生的背景范仲淹为何会有这么好的家风呢?......
2023-07-04
晋赵鞅谓邯郸午曰①:“归我卫贡五百家②,吾舍诸晋阳③。”午许诺。归,告其父兄,父兄皆曰:“不可。卫是以为邯郸④,而置诸晋阳,绝卫之道也。不如侵齐而谋之⑤。”乃如之,而归之于晋阳。赵孟怒,召午,而囚诸晋阳。使其从者说剑而入,涉宾不可⑥。乃使告邯郸人曰:“吾私有讨于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⑦。”遂杀午。赵稷⑧、涉宾以邯郸叛。
夏六月,上军司马籍秦围邯郸。邯郸午,荀寅⑨之甥也;荀寅,范吉射⑩之姻也,而相与睦。故不与围邯郸,将作乱。董安于⑪闻之,告赵孟,曰:“先备诸?”赵孟曰:“晋国有命,始祸者死,为后可也。”安于曰:“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⑫,请以我说⑬。”赵孟不可。秋七月,范氏、中行氏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晋人⑭围之。
范皋夷⑮无宠于范吉射,而欲为乱于范氏。梁婴父嬖于知文子⑯,文子欲以为卿。韩简子⑰与中行文子相恶,魏襄子⑱亦与范昭子相恶。故五子谋,将逐荀寅而以梁婴父代之,逐范吉射而以范皋夷代之。荀跞言于晋侯曰:“君命大臣,始祸者死,载书在河⑲。今三臣始祸,而独逐鞅,刑已不钧⑳矣。请皆逐之。”
冬十一月,荀跞、韩不信、魏曼多奉公以伐范氏、中行氏,弗克。
二子将伐公,齐高强㉑曰:“三折肱知为良医㉒。唯伐君为不可,民弗与也。我以伐君在此矣㉓。三家未睦,可尽克也㉔。克之,君将谁与?若先伐君,是使睦也。”弗听,遂伐公。国人助公,二子败,从而伐之。丁未,荀寅、士吉射奔朝歌。韩、魏以赵氏为请。十二月辛未,赵鞅入于绛,盟于公宫。
——《定公十三年》
注 释
①赵鞅:赵简子,赵氏宗主。邯郸午:赵穿后代,赵鞅同族,封于邯郸。
②归我卫贡五百家:鲁定公十年,赵鞅包围卫国,卫国人恐惧,献民五百家给赵鞅,赵鞅安置在邯郸,现在打算把他们迁到晋阳。
③晋阳:赵氏封邑,在今山西太原。
④卫是以为邯郸:卫人五百家在邯郸,卫国因此与邯郸亲善。
⑤不如侵齐而谋之:先侵齐,引起齐国来报复,这样迁五百家到晋阳,顺理成章。《史记·赵世家》言邯郸午拒绝了赵鞅的要求。
⑥使其从者说剑而入,涉宾不可:赵鞅命令邯郸午的随从不得带剑,涉宾坚持带剑。说:通“脱”。涉宾:邯郸午家臣。
⑦吾私有讨于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赵鞅准备杀邯郸午,同意邯郸人另立继承人。邯郸氏本赵氏旁氏,故赵鞅讨邯郸午如同处理家中私事。
⑧赵稷:邯郸午之子。
⑨荀寅:中行文子,中行氏宗主。
⑩范吉射:范昭子,范氏最后一代宗主。
⑪董安于:赵鞅家臣。
⑫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与其危害百姓,董安于宁愿受先发难之罪而被处死。
⑬请以我说:晋定公若追究,可杀我谢罪。
⑭晋人:指范氏、中行氏。
⑮范皋夷:范氏庶子。
⑯梁婴父:晋国大夫。知文子:荀跞,知氏宗主,时任晋国执政。
⑰韩简子:名不信,韩氏宗主。
⑱魏襄子:名曼多,魏氏宗主。
⑲在河:沉于黄河,将盟书昭告河神。
⑳钧:通“均”。
㉑高强:齐国大夫子良,鲁昭公十年为陈氏、鲍氏所逐,先逃往鲁国,后又投奔晋国。
㉒三折肱知为良医:多次折断胳膊,久病成良医。
㉓我以伐君在此矣:鲁昭公十年,齐国陈氏、鲍氏攻栾氏、高氏,高强攻齐景公于虎门,败而奔鲁,后奔晋。
㉔三家未睦,可尽克也:谓知、韩、魏三家以利相合,其实并不和睦,可各个击破。
译 文
晋国赵鞅对邯郸午说:“把卫国进贡的五百家归还给我,我要把他们安置到晋阳去。”邯郸午答应了。他回到邯郸,告诉父老兄长,父老兄长都说:“不行。卫国因为这些人而与邯郸亲善,要是安置在晋阳,就是断绝和卫国的友好之路。不如以侵袭齐国来达到目的。”于是邯郸午照办,然后把五百家迁到晋阳。赵鞅发怒,把邯郸午召来,囚禁在晋阳。赵鞅让邯郸午的随从解下佩剑进入,涉宾不答应。赵鞅就派人告诉邯郸人说:“我私人对午进行惩罚,你们可以按你们的意愿立继承人。”于是杀了邯郸午。赵稷、涉宾领着邯郸人叛变。
夏六月,上军司马籍秦包围邯郸。邯郸午是荀寅的外甥;荀寅,是范吉射的姻亲,彼此关系和睦,所以不参与包围邯郸,准备发动叛乱。董安于听到消息,报告赵鞅说:“先作准备吧?”赵鞅说:“晋国有法令,首先挑起祸乱的人处死。我们后发制人就行了。”董安于说:“与其危害百姓,宁可我一个人去死。请用我作为解释。”赵鞅不同意。秋七月,范氏、中行氏进攻赵氏宫室,赵鞅逃亡到晋阳,晋国人包围晋阳。
范皋夷不受范吉射的宠信,想在范氏族中发动叛乱。梁婴父受到知文子的宠信,知文子想让他做卿。韩简子和中行文子交恶,魏襄子也和范昭子关系不和。所以五个人合谋,准备驱逐荀寅而用梁婴父代替他,驱逐范吉射而用范皋夷代替他。荀跞对晋定公说:“国君命令大臣,首先挑起祸乱的人处死,盟书沉在黄河里。现在三个大臣首先挑起祸乱,而唯独驱逐赵鞅,处罚已经不公正了。请驱逐他们所有人。”
冬十一月,荀跞、韩不信、魏曼多事奉晋定公攻打范氏、中行氏,没有取胜。
范氏、中行氏打算进攻晋定公。齐国的高强说:“臂膀折断几次便成了良医。唯独攻打国君是不行的,因为民众不会支持。我正是因为攻打国君才到这里的啊。知、韩、魏三家并不和睦,可以各个击破。战胜他们,国君还会去倚靠谁?如果先攻打国君,这是促使他们和睦。”二人不听,于是攻打晋定公。国人帮助晋定公,二人战败,三家随着讨伐二人。十八日,荀寅、范吉射逃往朝歌。韩、魏替赵鞅请求。十二月十二日,赵鞅进入绛都,在公宫订立盟约。
有关左传的文章
本文重点探讨范仲淹的治家和家风。[162]范氏家风正,根本原因在于范仲淹个人品德修养高,对自己要求严格,为家人做出好榜样。范仲淹为政清廉,这与其安贫、节俭的家风是分不开的。由于范仲淹不蓄私财,以至于“身殁之后,诸子家贫无归,日借官屋以居,仅蔽风雨。”[170]范氏好家风还表现在严格要求子弟及家人。范氏家风还表现在厚待族人。(二)儒学复兴是范氏良好家风产生的背景范仲淹为何会有这么好的家风呢?......
2023-07-04
至春秋晚期,经过相互火并后,只剩下韩、魏、赵、范、中行、智氏六家,这就是所谓的晋国“六卿”。“六卿之中,范氏和中行氏先亡。”在生产力发展较快的春秋时代,适当扩大亩制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鲁国“六卿”都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他们都将亩制有所扩大。孙武把土地制度和民心向背看作是“六卿”兴亡的根源,凸现出“经济基础”的作用,不能不说是独具慧眼。......
2023-08-30
[6]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在《左传》作者的笔下,“民本思想”与“崇霸意识”交织在从未间断的战争描写之中。桓公二年,宋国华父督先杀大司马孔父后弑其君殇,公虽是犯上作乱却能因贿赂各国而不获罪,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叙事多与战争相关,而军士本身也是“民”之组成,所以“民本”思想也不时借助战争叙事得以清晰传达。......
2023-11-30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义庄是北宋范仲淹在苏州设立的范氏义庄。尽管与范义庄的规条有出入,但他注意到了范义庄对女婴、女性的重视,男妇均同样获取衣食,且嫁女比娶妇获得的救助更多,支持妇女再嫁。詹廷坚徙苏州后,“仿范仲淹义庄规模,为义廪以惠族属”。常熟许浦人季逄昌,“立义庄赡族人”。镇江汤克昭“约己积俸买田千亩为义庄,应同祖所出给予有差”。金坛张宗湜,“立义庄,以赡宗族”。范氏义庄在浙江一带影响巨大。......
2023-07-31
据记载,宗祠原为唐末兵部尚书乐仁规与其弟刑部尚书乐仁厚的府第,后遭火灾。如果说尚书楼是唐末乐氏家族显赫的象征,那么,由原府第而建的乐氏宗祠可谓尚书楼的再生与延续。因此,乐氏宗祠是乐氏家族那段辉煌历史的见证。为避免今后子孙“上下混淆,尊卑莫辨,欲其统遐迩而合一,历久远而同归”,于是着手做了一件乐氏家族中的大事,拟撰了乐氏的一百零四字排行。......
2023-09-27
然而,赤松氏一族的播磨守赤松胜范反对赤松义村。之后,赤松义村的近臣久米近氏对赤松氏的家政事无巨细都由浦上则宗决定一事十分不满。赤松义村的家臣不再和睦。浦上则宗乘机劝说赤松政则的夫人和赤松义村的夫人议和,并让赤松义村隐退。后来,浦上则宗将赤松义村的儿子迎到三石城。因此,浦上则宗请求与赤松义村和解,赤松义村答应了这一请求。之后,赤松义村依然被幽禁在宝佐寺,之后被浦上则宗派出的刺客杀害。......
2023-08-17
织田信秀的弟弟织田信光对织田信秀不满,勾结美浓国的武士和松平清康,打算灭掉织田信秀,夺取尾张国。松平氏的将士拼死保卫领地,打退了织田信秀的进攻。松平氏一族的旧臣认为松平广忠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想拥立松平广忠,劝说今川氏杀死吉良义卿。于是,松平广忠向今川氏求援,双方相互将人质送给对方。松平氏与织田信长媾和,将织田信广和松平竹千代交换。之后,三河国成为今川氏和织田氏争夺之地,织田氏的势力占优势。......
2023-08-17
与宋氏三姐妹齐名的谷氏三兄弟在国民党“五大”、“六大”、“七大”会议上,谷氏三兄弟都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谷氏三兄弟都身居要职,都是国民党当政时期显赫一时的人物,但彼此来往很少。这是因为在国民党内复杂的派系斗争中,三兄弟所处位置和职位的派系不尽相同,担心来往过密会引起非议。1993年12月,谷正纲在台北去世,他是谷氏三兄弟中去世最晚的。......
2024-0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