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魏晋南北朝的碰撞中 佛教石窟寺院兴盛,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的碰撞中 佛教石窟寺院兴盛,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风靡全国。佛教重视禅修,即僧人习禅,思维修法,要选择一处远离尘世的幽静之地进行,所以深山茂林且与溪河相邻之风水宝地,成了最佳的开辟石窟寺的地方。如今分布在中国各地的石窟寺遗迹众多,仍然保存数以千计的佛像。敦煌与酒泉、张掖、武威并称河西四镇,扼守“丝绸之路”咽喉,是佛教兴盛要地。龙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山东地区的中心寺院,此后香火繁盛长达八百多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风靡全国。佛教重视禅修,即僧人习禅,思维修法,要选择一处远离尘世的幽静之地进行,所以深山茂林且与溪河相邻之风水宝地,成了最佳的开辟石窟寺的地方。一时间,开山凿窟与雕塑佛像,成为佛教信奉者的重要实践。在他们心目中,修寺造像是积聚功德的行为,借此可以追求来世的幸福。修禅与石窟佛像有着密切的关系,僧人坐禅时,要到窟龛前观看各种佛像,然后在幽静处打坐静思,以助入定。因此,石窟既是出家僧人修炼的场所,又成为信徒希望之寄托。如今分布在中国各地的石窟寺遗迹众多,仍然保存数以千计的佛像。开凿于魏晋南北朝的就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以及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云冈菩萨(云冈第18窟)。原刻左胁侍菩萨立像与众弟子群像,经久风化,躯体不同程度消蚀了,唯头部保存完好,看上去像从壁里浮现出来似的,令人甚感神奇。

云冈石窟作为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是从北魏文成帝时始开凿,到北魏正光年间终结,历经了近七十年之久。兴安元年(452)文成帝颁布《修复佛法诏书》,把太武灭佛中幸免于难的高僧昙曜请回平城,并任命为沙门统,负责管理宗教事务。据载,有一天昙曜的袈裟被皇帝的马咬住不放。因有“马识善人”的说法,文成帝对此大为惊异,便以“国师”之礼厚待昙曜。昙曜得到文成帝的同意和支持,在京城西郊武周山开凿石窟五个洞,被后世称为“昙曜五窟”。昙曜五窟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模拟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景穆帝拓跋晃、文成帝拓跋濬五世皇帝的形象,象征北魏皇帝就是佛的化身,谓之“君权神授”。在大佛周围还雕刻许多大小不等的佛像,簇拥着大佛,寓意群臣对皇帝的拥戴。此后,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进行雕凿,创造出一座佛国圣殿,这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它以壮丽的典型皇家风范造像而异于其他早期石窟,展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到历史、建筑、音乐等多方面内容。除佛教形象外,为了适应中国本土信徒的理解,还融入了道教、儒家的内容。它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品,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

云冈第7窟后室西壁

云冈石窟龛像(北魏,云冈第5窟南壁明窗东侧壁)

释迦禅定像(莫高窟第259窟北壁佛龛)。依印度笈多式样,又发挥中国泥塑的传统特点,形成了敦煌北魏彩塑艺术。

交脚菩萨像(北魏,敦煌莫高窟第275窟)。形态作说法状。

人字披顶飞天图(莫高窟第248窟前部)。图中飞天在狭窄之间飞翔自如,寓意深刻,也足见画师画技高超。

萨埵太子本生图(局部,莫高窟第428窟)。图的故事说,萨埵心存慈悲,从崖顶跳下以己身饲虎。此“舍身饲虎”故事是北朝佛教艺术最为感人的题材。

五百强盗成佛因缘图(局部,莫高窟第285窟)。故事说,五百强盗被剜去眼睛后放逐山野之中,痛哭之声感动了佛祖。佛祖现身为之说法,使其复明,度其为僧,终成佛道。

释迦佛坐像(北魏,洛阳龙门石窟西山北部的宾阳洞)

立佛三尊像(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

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二十五公里鸣沙山下。敦煌与酒泉、张掖武威并称河西四镇,扼守“丝绸之路”咽喉,是佛教兴盛要地。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善行为了。北魏、西魏和北周时,信奉佛教的统治者和贵族以及平民百姓争相捐资修建石窟,以表虔诚,所以石窟开凿速度很快。现存的七百多个洞窟中,这个时期开凿的有四十余个。这时的塑像造型由伟岸变为身长颈细、面貌清瘦的“秀骨清像”了,既有外来文化影响,又有中国的传统特色。

麦积山第80窟左胁侍菩萨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十二点五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这里的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又是一处风水宝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四百余年之久,南北长达一公里,今存有窟龛两千三百四十五个,造像十万余尊。其中三分之一在北魏时完成。最为重要的当属北魏皇室经营的宾阳三洞(中洞、南洞、北洞),是北魏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雕刻面貌和装饰吸收了南方崇尚的“秀骨清像”式。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麦积山第123窟左壁像。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流徙此地出家为尼,造成了麦积山寺前所未有的盛况。此窟以维摩诘经变作为造像的题材。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384—417),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后又有所发展。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后,在这里开凿麦积崖为龛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间(561—572),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后经隋、唐等各代不断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现存窟龛一百九十四个。

龙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山东地区的中心寺院,此后香火繁盛长达八百多年。这里先后隶属于南朝和北朝,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北方沿海地区的佛教重地。在龙兴寺窖藏的北朝佛像,以其千姿百态、“褒衣博带”、“秀骨清像”风格,鲜明地展现了这一时期佛教艺术的发展脉络。

贴金彩绘佛立像(北齐,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

彩绘贴金释迦立像(北齐,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

贴金彩绘菩萨立像(北魏,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

此时的寺院也因各朝政权的扶持而遍布全国,据相关资料统计,梁朝有寺两千八百四十六所,都城建康就有寺七百多所。到陈朝末年,全国还有佛寺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北方则远远超过南方,仅占华北的石赵即有寺院八百九十三所。北魏太和元年(477)都城平城有寺院一百余所,全国多达六百七十四所。北魏末年,都城洛阳有寺院一百三十六所,全国有三万余所。占据华北的北齐,都城邺城有寺院四千余所,全国多达三万所。占有关陇的北周,全国也有寺院一万多所。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寺院之兴盛。这同王朝统治者的支持分不开,就说北魏时期,北魏诸帝,除太武帝曾一度毁佛之外,大部分都信奉佛教。他们认为佛教有益于朝政,一些高僧对朝政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宋文帝认为,民众信佛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魏文成帝将佛教视为“助王政之禁律”。有的皇帝也请僧人参政,如宋时慧琳被称为“黑衣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