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精神:挑战自我,超越竞争对手

大学精神:挑战自我,超越竞争对手

【摘要】:国内的一流大学,如北大、清华等985高校不仅是高水平大学,也是最富有的大学。概括而言,属于上述状态的大学是没有“精神气”的大学。因此,大学要使自身处于竞技精神状态。当然,处于懒散和平庸状态的大学只是极个别,多数大学表现十分抢眼,有“精神劲”。上述的改革体现了大学求发展、求进步的精神。概言之,今天的大学还是要多点精神,要让自身始终处于一种竞技状态,挑战竞争对手,勇于超越自身。

一所大学需要什么?人、财、物有多少要多少,多多益善。一所大学不需要什么?懒散和平庸的风气

于前者,是从物质层面需要的角度来讨论,它其实是大学常规发展路径,就是依托各类资源来发展,因此,大学要想方设法获取资源。在我国,政府会通过项目制的方式来引导高校的发展,而高校对各种各类项目趋之若鹜,目的就在于获取项目所带来的资源,因为资源往往会成为判断一所大学水平和品质的标准。现实中,获得更多资源的大学往往发展很快,品质也很高。国内的一流大学,如北大、清华等985高校不仅是高水平大学,也是最富有的大学。对于后者,是从精神层面不需要的角度来讨论,分析大学如何杜绝大学的消极因素。大学不需要的东西有很多,如不需要管理人员耍官僚作风和行政不作为,不需要教师几十年不变地讲老黄历等等,不需要学校签订一摞国际教育合作协议却极少落地的务虚作风等等。如此从懒散和平庸的研究点来讨论大学可能是一个有趣的视角。

时下有个别大学的办学比较懒散和平庸。例如,个别高校谈起规划与蓝图,头头是道,但规划制定后,高校并没有为执行规划采取有效的行动、保障措施和监督机制,规划只是起到应付各种检查,发挥学校有远景设想的作用而已。学校更多时候是无为而治,放任自流;有的高校的日常工作如果没有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红头文件、各类检查和评估,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没有前进的目标,办到哪是哪;有的高校办学但求无过,不求有功,习惯于按教育文件来办学,文件说的就办,文件没提及的就不办,办学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一丝闯劲、热忱;有的大学教师不学无术,得过且过,开出各种“水课”,东拉西扯,忽悠学生,混课时;有的学生懒懒散散,上课精神低迷,习惯做“低头族”“睡神”,晚上却精神十足,争做“键盘侠”“游戏王”。概括而言,属于上述状态的大学是没有“精神气”的大学。

这样的大学曾被批评过。20世纪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奥尔特加·加塞特在《大学的使命》就批评当时懒散草率的西班牙高校,他毫不客气地指出,“懒散草率的作风一旦出现,则会愈演愈烈,变得愈发习以为常,因为这种作风本身就会给人带来一种舒服安乐的感觉,且易于传播,从而使其得以长期存在……我们的大学教授会议上也充斥着这样一种懒散草率的气氛。当你穿过大学的一间间教室和大厅,甚至是在平时,也可以听到吵闹声,见到学生们各种各样的动作和姿态,感到一种几乎使人窒息的沉重的懒散气氛。”[1]毫无疑问,处于懒散和平庸精神状态的大学,不可能使大学办学取得优秀成绩。就像一位运动员一样,平时训练处于萎靡的状态,得过且过,随便应付,如此,指望他在比赛中一鸣惊人,获得佳绩,那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更深层次地看,懒散和平庸与大学的本质背道而驰。大学在本质上负有批判、引领社会的天职,如果大学自身处于懒散和平庸的精神状态,其自身能否办好都成问题,又如何履行引领社会的功能呢?大学引领社会发展并非是天赋技能、自然生成,而是需要大学自我发展、锻炼,才可能释放这种功能。因此,大学要使自身处于竞技精神状态。

当然,处于懒散和平庸状态的大学只是极个别,多数大学表现十分抢眼,有“精神劲”。近几年笔者有幸走访一些大学,它们表现令人惊艳,使人耳目一新。比如,把建筑大类中相近专业的几位学生组成一个论文小组,以完成特定建筑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任务。在项目中,工程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负责工程规划,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负责工程造价与核算,工程监理专业的学生负责工程监理方案的设计。这样的毕业设计考核既契合实际中的工程项目,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再有,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不要求其写毕业论文,而要求毕业生以5~8人为单位,组团举办专业演唱会,并要求学生自己化妆、彩排、创作原创歌曲等。这样一种形式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上述的改革体现了大学求发展、求进步的精神。

也不排除有些高校的改革也不太尽如人意,没有取得好的效果。但是即便如此,最起码这些学校开展了改革探索,它们有改革设想后立刻着手实践,落到了实处,产生了结果,姑且不论结果是成功或失败。在多数情况下,这种改革探索并非一时头脑发热、拍脑袋,而是有充分的分析论证,尽可能考虑改革和探索的挑战、威胁、效果、成本等之后再行实施。显然,这种改革和探索是值得点赞的,它体现出一股力争上游的精神和勇于接受挑战的竞技状态。

大学的改革不禁让人联想到马拉松比赛,作为运动员必须全力以赴,争取拿到好的成绩,甚至是获得冠军,打破纪录。但是,冠军只有一个,不可能所有人都取得冠军。对多数人来说,参加马拉松追求的是与自己进行比赛,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在我心中始终定格着一幅清晰的图景,在某次国际马拉松比赛,有一名选手中途脚扭伤了,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一瘸一拐地慢慢跑,坚持跑完全程,成为最后一名。当他到达赛场终点的时候,全场观众全体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这就是体育竞技的精神,不在于是否获得冠军,而在于永不放弃、坚持到底、自我挑战。

如果大学始终有精神,绝对会办得更好。遥想西南联大,其硬件条件比不上当前的地方高校,更不要说北大、清华之类的大学,但其创造的办学成绩却十分辉煌。联大靠什么?靠的就是“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刚毅坚卓”的办学精神。

概言之,今天的大学还是要多点精神,要让自身始终处于一种竞技状态,挑战竞争对手,勇于超越自身。加塞特曾指出,“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能够有所作为的只是那些拥有良好精神状态的群体,紧密团结、组织完善的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之中,每位成员都明白彼此在关键时刻不会令对方失望,因而整个群体就可以坚定一致地朝着一个方向迅速前进。”[2]让我们记牢加塞特的衷告并努力实践,让大学成就卓越!

2016年9月9日

【注释】

[1]奥尔特加·加塞特.徐小洲,陈军,译.大学的使命[J].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1.

[2]奥尔特加·加塞特.徐小洲,陈军,译.大学的使命[J].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