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序认知”描述的只是自然状态下自发的认知顺序,并不排斥、否认超越等级的社会心理认知,在意识形态或强制力发挥作用时,人们可以超越差序认知的一般次序。对于这两个条件,本书的后续论述主要集中在前者,即通过全球气候暖化的案例来讨论绿色意识形态的运作。本书后续的研究将转入对绿色意识形态的讨论。......
2023-08-28
社会中制造区隔的机制从来没有消失过,消费领域就是一个最传统的区隔生产空间。消费社会中的人们被形形色色的商品所包围,“商品在帮助现代人制定意义、划分等级”(郑也夫,2007:91)。绿色意识形态下,奢侈品一旦被打上“绿色”的印记,更加凸显了它们的区隔意义。当人们消费这些价格昂贵的绿色奢侈品时,不但宣扬了个人对环保关注的高尚情操,也由于商品高昂的价格将大众拒之门外,少数人可以继续体会“高贵的孤立”这种与众不同的心理满足。波德里亚早就指出了:
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实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波德里亚,2000:48)
以下就是一位驾驶Segway的人士写的一段心理感言,从中可以体会到“绿色”消费的社会意义:
前几天,我“驱车”穿过华盛顿特区市中心。我从Lafayette Park出发,穿过白宫前的大街,沿着繁华的康涅狄格大道朝DuPont Circle驶去。我穿过几条街,来到《华尔街日报》的华盛顿办公室,我驶入大厅,上了电梯,驾驶着这辆车出现在楼上,并直接进入编辑部。一路上,人们指着我的车,微笑着,喊着鼓励加油之类的话并向我提问。许多人要求驾驶一下我这辆不同寻常的车,这就是新型的Segway Human Transporter——一种两轮自动平衡电动滑行车,它对于人行道的意义,就如同凌志(Lexus)之于公路一样。
显然,驾驶绿色交通工具Segway给这位作者带来了额外的心理满足,这不仅仅是一般物质挥霍可以提供的心理愉悦。社会区隔在你是否注重环保的态度上也产生着作用,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条件通过绿色奢侈品的消费来表达证实自己的环保价值观。“英国建筑商推出了价值400万英镑的豪宅,安装了包括地源能源、太阳能发电板、雨水回收系统等绿色能源设备。此外还有许多供零售客户选购,比如用于三居室房屋的价值9000英镑的太阳能发热板、价值1498英镑的自行组装风力发电系统”(邓小鲲,2007)。这样的绿色住宅不仅环保,而且及近奢侈,为建造这样的绿色住宅而耗费的资源已经大大超过了建筑本身的绿色意义。因此,所谓的绿色产品往往关注的是最终消费卖点上的“绿色”符号,而生产原料、生产过程是否“绿色”那是次要的。
由英国著名设计师Anya Hindmarch为一家环保组织设计的叫做“I’m not a plastic bag”(我不是塑料袋)的环保袋在全球限量发售,引起了疯狂的抢购浪潮。这些所谓的“环保人士”,开着高耗油量的跑车前来购买这款环保袋;在排队等待时,边吸烟、边乱丢垃圾;后来又在买来的环保袋里装上了一次性筷子等等。类似这样的打着“环保”旗号反环保的行为并不鲜见,另一个例子是关于绿色有机服装的。由于现代科技已经可以从竹子中提取纤维生产精致、柔软的布料,使用这种布料制成的有机服装,因为能够可以再生利用并降低了对环境的损害,它们被称为“绿色服装”。竹子快速的生长周期为开发这种新型的绿色服装材料提供了机遇,“国内南方某地嫌树木长得太慢还占地方,而竹子投资少见效快,纷纷将培育了20多年刚刚初见成效的山头一砍而光,全部改种毛竹。以环保目的始,以破坏环境终……”(邓小鲲,2007)。媒体对以上活动的曝光正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的“绿色盲点”——为支持绿色运动,实际做的事情全是反环保的行为。资本的扩张离不开存在大量这样的“绿色盲点”,在绿色意识形态下,“绿色盲点”反映出的正是人们丧失了真正的反思绿色的能力。这为资本扩张、消费主义泛滥提供了便利,大开绿灯,资本就这样以“绿色”的名义暗度陈仓,完成自己经过伪装的不断增值扩张的使命。
有关气候暖化、意识体系与资本的文章
“差序认知”描述的只是自然状态下自发的认知顺序,并不排斥、否认超越等级的社会心理认知,在意识形态或强制力发挥作用时,人们可以超越差序认知的一般次序。对于这两个条件,本书的后续论述主要集中在前者,即通过全球气候暖化的案例来讨论绿色意识形态的运作。本书后续的研究将转入对绿色意识形态的讨论。......
2023-08-28
绿色符号,经过权力的运作也发展出来一系列的各种绿色认证。一旦贴上绿色的标签,就意味该商品具有了被“绿色符号”庇佑的灵光。本节所分析的就是资本对“绿色”符号扭曲性地使用,将自己与绿色拉近,甚至在与“绿色”没有一点关系的情况下,干起“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可以看出,无论是买者、还是卖者,“绿色”符号的力量已经隐蔽式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号称“绿色”环保的吸尘器,其实也是绿色环保的破坏者。......
2023-08-28
根据本章前几节内容的讨论,绿色意识形态通过改变消费者偏好、发起抗议活动形成非正式约束、以及借助政治权力,实施强制性的制度约束,共同塑造了资本的投资方向和产业发展选择。绿色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节将就绿色意识形态影响产业的发展进行讨论。在绿色意识形态主导的大环境下,这些产业都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迅速扩张:油电混合车。......
2023-08-28
本书采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以“全球气候暖化”作为案例,研究绿色意识形态与资本和政治权力间的关系以及绿色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本书的案例研究也将以此为原则,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进而引入理论思考,既不是经验材料的简单堆积,如同采用1∶1标尺的地图,又非空谈、追赶时髦理论。在以案例研究法分析气候暖化事件时,本书尝试将静态研究与动态分析结合到案例研究中。......
2023-08-28
另一方面,资本并没有因此“自我孤立”或被打败,而是参与到绿色意识形态的运作中,以积极的“屈服者”的姿态对绿色运动的潮流进行反制甚至统制。这样的“屈服者”被消费者所拥戴,但实质上却是统制大众的“屈服者”,资本以“屈服者”的身份成为“绿色时代”的真正开路人。也正是资本无限趋利的动机,使得它当之无愧地成为“绿色时代”的开拓者,我们大概应该为资本“欢呼”。......
2023-08-28
在扩张过程中,绿色运动还以不知不觉的方式将道德评价塞进自己的政治意义与符号价值中。全球气候暖化主题一直是绿色环保运动的重点关注对象。今天,一些绿色环保运动的参与者喜欢将各种毫无关联的气象灾难都归因于温室气体排放,认为它们都是气候暖化造成的结果。气候暖化问题成为了绿色运动的重要组成,被擢升为绿色意识形态传播的“马前卒”。......
2023-08-28
有哪些主体参与到将气候暖化问题建构成为全球关注性的“事件”。本书更多地从日常生活的实践角度,对气候暖化问题进行社会学的分析。本书所研究的意识形态化后的气候暖化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表现为它支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动。本书把绿色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新的中介变量,这与研究环境问题如何直接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思路有所不同。......
2023-08-28
过去30年来,中国环境污染和退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国家保护环境的能力。中国的环保战略在很多方面类似其经济战略。1972年发生的三个事件使中国政府开始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这次会议在中国播下了环境保护的种子,标志着中国进行环境治理的转折。修订后的《宪法》重视环境问题,其中一款规定,国家要在预防污染和其他公共危害的同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2023-06-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