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刘备在许县:软禁中的耐心等待

刘备在许县:软禁中的耐心等待

【摘要】:刘备随同曹操出征剿灭吕布,战后随曹操回到许县。刘备在许县表面风光,实则形同软禁。刘备在许县犹如笼中之鸟,不得展翅高飞,但刘备始终在耐心等待出笼的那一天。刘备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曹操的眼睛,许县是曹操的天下,遍布曹操耳目。而刘备的心情更为紧张,虽说自己的即兴表演瞒过了曹操,但这些日子蜗居种菜并未让曹操放松对自己的注意,看来许县并非久居之所,必须尽快离开这是非之地。

刘备随同曹操出征剿灭吕布,战后随曹操回到许县。

在许县,刘备受到曹操礼遇,曹操上奏朝廷给刘备请功,朝廷给刘备加官晋爵,封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当年那个摆地摊卖草鞋的刘备终于凭着自己的奋斗出将入相。

虽然眼前的光环很闪耀,但等待刘备的并非一片坦途。曹操心里很清楚,刘备乃当世英雄,对此人不得不防,所以,曹操表面上对刘备礼遇有加,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暗中却对刘备严加防范,丝毫不敢大意。刘备在许县表面风光,实则形同软禁。曹操、刘备心知肚明,彼此心照不宣,谁也不愿把这层纸捅破。

刘备在许县为了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深居简出,除非重要场合与必要的应酬,一般都待在家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刘备征战半生,叱咤风云,如何甘愿闲居?但此时,刘备寄人篱下,纵有英雄之志,又岂敢表露,招来杀身大祸。

刘备在许县犹如笼中之鸟,不得展翅高飞,但刘备始终在耐心等待出笼的那一天。曹操及其手下人的心思,刘备岂能不知,他们始终将自己视为潜在敌人,自己若招摇活跃,必遭毒手,只有韬光养晦,才能闯过难关,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今天低头是为了明天昂头。大丈夫能屈能伸。

刘备每天在他的左将军府里,除了浇花,就是种菜。为麻痹对手,刘备的戏演得很投入,他专门在左将军府的后花园开辟一块菜地,每天浇水施肥,忙得不亦乐乎,刘备是布衣出身对种地不外行,在刘备的精心侍弄下,菜地的菜长得格外好,胸怀天下的刘备,却能耐心摆弄菜园,非大英雄不能为此。

刘备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曹操的眼睛,许县是曹操的天下,遍布曹操耳目。刘备的活动,曹操都了如指掌,这对人精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展开了高智商对决。刘备略占上风。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在曹操如此严防看守下,刘备还是参与了一场反曹操的政治团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衣带诏事件。

这件惊天密谋的发起者是汉献帝的岳父董承。董承原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将,牛辅死后,李傕、郭汜乱长安,董承与杨奉等人保护汉献帝历经磨难逃到并州,之后几经辗转,一路护送汉献帝回到洛阳。因为护驾有功,董承也摇身一变成为朝廷重臣。董承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献帝,汉献帝封董承的女儿为贵人,地位仅次于皇后。

董承嫁女,跟皇帝的关系亲近许多,但董承的日子并不好过,在洛阳,还是有兵的军阀,洛阳城里兵力最雄厚的不是董承而是韩暹,为了对付韩暹,董承悄悄招来曹操。当时这个决定曾让董承得意一时。但不久,董承就发现自己头脑发热之下的决定铸成大错。

这个曹操比韩暹更难对付。韩暹在时,自己只是受气,曹操来后,直接将皇帝操纵于股掌之中,自己也有职无权,成了闲人。董承对自己当初的举动追悔莫及,如今虽位居车骑将军,但徒有其名。

董承不甘心就此成为政治傀儡,但许县是曹操的天下,他也无计可施。刘备的到来,让董承对未来又重新燃起希望。很快,董承秘密与刘备取得联系,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曹操,萍水相逢的董承与刘备成为战友。此时刘备之声名早已名满天下,董承知道想扳倒曹操,没有武力支持是不行的,刘备善于用兵,有他在,成功的把握就大了许多。

董承利用自己皇帝岳父的身份,又秘密联系了对曹操同样不满的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偏将军王子服等人。董承此举也得到了汉献帝的暗中支持,据说,汉献帝还写了一封用血写的诏书,为避曹操耳目,将诏书缝进衣带,这就是衣带诏的由来。

这是一件牵扯多方势力的重大政治事件,所谓衣带诏,仅仅是董承一人所说,究竟皇帝本人有没有参与,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当然,这也正常,事关重大,一旦失败,让曹操抓住把柄,那就被动了,也许是汉献帝有意为之,事情成功,就能收回大权;不成功有岳父挡着。

董承是如何把刘备拉进来的不得而知,一切都在秘密进行。

就在刘备与董承等人紧锣密鼓筹划之时,一天,曹操突然派人来请刘备到府中赴宴。刘备没有准备且心里有鬼,听到曹操请他吃饭,还以为是鸿门宴,担心自己跟董承的密谋被曹操觉察,吓得张口结舌,鸿门宴刘备也摆过。

刘备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曹府。见面后,刘备察言观色,发现曹操和颜悦色并无异常,这才把心放到肚子里。

曹操青梅煮酒招待刘备,酒席上,两人相谈甚欢,聊着聊着,话题自然就谈到了天下大势。

曹操看似漫不经心地问刘备:“玄德,你看当今天下,谁算得上真正的英雄?”刘备知道曹操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是一个陷阱,因此格外小心,听曹操问他,故意装傻,报出了一串名号:吕布、袁术公孙瓒刘表袁绍,曹操听了连连摇头,最后曹操才说:“天下算得上英雄的,只有我曹操跟你刘玄德二人而已。”刘备这时正在吃菜,闻听此言,吓得把筷子掉到地上。

正好这时天空乌云密布一个闪电紧接着一个闪雷,刘备反应极快赶紧遮掩说,这雷打得真吓人,可把我吓坏了。借着雷声把自己那一刻的慌乱掩饰过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

事后,曹操也有些后悔,酒后失言,吐露真情。而刘备的心情更为紧张,虽说自己的即兴表演瞒过了曹操,但这些日子蜗居种菜并未让曹操放松对自己的注意,看来许县并非久居之所,必须尽快离开这是非之地。

正巧,袁术要北上投袁绍,须过徐州曹操的地盘,曹操考虑刘备跟袁术过去的恩怨,打算让刘备去痛打袁术这只落水狗,利用军阀打军阀,向来是曹操的拿手好戏,曹操的如意算盘打得很精,自己给刘备一个报仇雪恨的机会,刘备对自己必然感恩戴德,更主要的是袁术是去投奔袁绍,虽说这兄弟俩不和,毕竟是兄弟,刘备打袁术,间接就与袁绍结仇,两人有了过节,就算刘备以后想反,也不好意思去找袁绍,但曹操还是错了,他低估了刘备的能力与人望,也小看了袁绍的度量。

聪明的曹操还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他不久之前曾亲口对刘备说刘备是英雄,既然是英雄又岂能久居人下。精明的曹操犯了错误——派刘备去打袁术,这是一个让曹操追悔一生的决定。此后,虽然曹操一度也把刘备打得东躲西藏,但他再也抓不住刘备了。

曹操的谋士郭嘉、程昱、董昭等人听说曹操要派刘备出征,都来劝阻。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他们都不同意放刘备,因为,这无异于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他们的担忧很快成为现实。

刘备来投时,曹操对刘备以礼相待,还上奏朝廷,任命刘备做豫州牧,郭嘉对此就很有意见,劝曹操对刘备严加防范,郭嘉对曹操说:“刘备此人,有雄才,深得人心,他的手下关羽张飞都是万人敌之勇将,刘备非久居人下者,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还请主公早作打算。”郭嘉的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但曹操也有他的考虑,自己正在招揽四方豪杰,刘备主动来投,要是把他杀了,以后谁还敢来,因此并未采纳。

这次,听说让刘备带兵出征,三位坐不住了,这才一起来找曹操,说当初主公您的考虑是对的,我们也理解,但如今派刘备领兵,我们就不理解了。

经众人提醒,曹操猛然醒悟,但为时已晚,刘备得到圣旨,早就开拔起程了,去了多时了。君无戏言,话已出口,万难更改。

曹操对刘备一直都十分留心,剿灭吕布,夺占徐州,曹操并未让刘备留在徐州,而是派自己的亲信车胄做徐州刺史,把刘备连同家属带到许县,就是要就近控制。

但再聪明的人也有犯糊涂的时候,曹操放走刘备放虎归山,从离开许县这一刻开始,终其一生,刘备都是曹操强劲的对手。

曹操派大将朱灵做刘备的副手。朱灵是冀州清河人,此人原是袁绍部将,曹操征陶谦时,袁绍怕曹操兵力不够,派朱灵领兵增援,后来,朱灵就留在曹操处,曹操让朱灵跟刘备一起去,就是让朱灵监督刘备,但朱灵只是副将,再说以他的智商怎是刘备的对手。

刘备带兵到了徐州下邳,把正要北上的袁术一行堵了个正着。这时的刘备兵强马壮(虽说人马是曹操的)雄兵数万;而袁术则只有几千疲惫之兵,剩下的全是部曲家小,一个个如同丧家之犬,不对,应该就是丧家之犬。因为他们已经无处可去了,放火的就是他们自己。两军相遇,见袁术如此狼狈,刘备当然开心,报仇的时候到了。

刘备亲自指挥,几万军队如同猛虎下山扑向已毫无反抗之力的袁术军,袁术的最后一点家底就这么完了,部队完全溃散,袁术也只好携家带眷没命地跑,一路逃回寿春,寿春也不能久留,袁术只好继续南走。

建安四年六月,袁术带着败兵走到江亭,时值盛暑,天气闷热,酷暑行军,苦不堪言,部下们怨声载道,垂头丧气,三三两两坐在道边,说什么也走不动了,部下给袁术找了一间破茅屋勉强居住。袁术一辈子锦衣玉食,哪遭过这份罪,但事到如今,也没条件讲排场了。

天气炎热,袁术口干舌燥,找来手下厨师,让他给自己弄点蜂蜜水喝,在袁术看来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自己当年喝的可是玉液琼浆,如今标准已经降低,应该不难办到。谁知,厨师听到他说要喝蜂蜜水,双手一摊,苦着脸说:“主公,这里只有血水,哪里去给您弄蜜水。现在只剩几袋麦子了,只能凑合着给您弄点麦粥喝。”

袁术失望地摆摆手,想到自己从前的风光与如今的境遇,反差如此强烈,袁术心绪难平,越想越气,胸口发闷,不久,开始吐血。一天晚上,袁术一个人坐在简陋的竹床上,仰天长叹:“我袁术怎么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啊!”说罢,大口吐血不止,夜里就死了。

这就是袁术的结局。

袁术死后,袁术部曲大部投了刘勳,刘勳被孙策打败,这些人又被孙策收编,孙策死后,被孙权接收,孙权娶了袁术的女儿,袁术的儿子袁燿也在孙权那里当官,袁燿也有一个女儿,后嫁给孙权的儿子孙奋。

刘备率军打败袁术后,报仇雪恨之余又完成了曹操交给的任务,到此,理应唱着得胜歌,敲着得胜鼓,回许县向曹操复命了。但刘备根本没有回去的意思。

回许县,别逗了,虎口脱险好不容易才逃出来,怎能回去。

刘备让副将朱灵带着部分军队回许县,自己赖在徐州不走了,倒霉的是徐州刺史车胄,这位老兄是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刘备这个前任赖在徐州不走,让车胄很为难,赶刘备走,曹操没有命令,他不敢轻举妄动,但不让刘备走,这位大爷留这儿,明摆着是不怀好意。车胄很纠结,但很快他就不再纠结了,刘备帮了他,直接让他去地府了。

刘备随即杀了徐州刺史车胄,重占徐州,公开与曹操决裂。

刘备杀人夺城,又回到老地方徐州,再也没有跟曹操和平共处的可能。刘备占据徐州后,让二弟关羽做下邳太守,自己带兵回到小沛。

刘备重新归来,徐州各地纷纷响应。地方实力派以东海人昌豨为首纷纷投奔到刘备麾下,刘备的政治号召力不同凡响,简直可说是一呼百应。

刘备为什么选择在这时跟曹操撕破脸皮呢?原因很简单,此时的曹操正面临一场生死大战,黄河以北,占据冀州、并州、青州、幽州的袁绍已正式起兵准备与曹操决一死战。

刘备认为曹操北面大兵压境,袁绍大军即将南下,曹操无论如何也不敢更没精力在此时南下对付自己,曹操能不能保住许县和他的兖州、豫州都在两可之间,没有余力来打徐州,所以,刘备才敢如此大胆。

那么,刘备对形势的估计对吗?只对了一半,曹操此时的日子的确不好过,正如刘备所料,袁绍大军压境,曹操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前线吃紧,曹操的主力部队都奉命在黄河沿岸集结,摆出了一副决战的架势,大战一触即发。这些刘备都猜对了,但有一点,刘备却猜错了,曹操虽然很紧张,但这并不妨碍他忙里偷闲来打刘备。

在曹操看来,刘备比袁绍的威胁更大,如果刘备知道曹操这么看得起自己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沮丧,刘备的错误就在于他不清楚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曹操本来想第一时间就来,但事情太多,前线有好多事需要他亲自处理,没办法,曹操派司空长史沛国人刘岱(这个刘岱不是前任兖州刺史,此人是曹操老乡,曹操此时官拜司空,司空长史是曹操的秘书长)、中郎将扶风人王忠领兵围剿刘备。

这时的刘备拥兵数万,正意气风发,派孙乾到袁绍处联系,准备南北夹击曹操,把曹操变成肉夹馍。刘备虽然对曹操有点畏惧,但对曹操的部将,特别是这两位“小卒”并不感冒。

两军打了几仗,刘岱等人被刘备赶出徐州,临走,刘备还不忘挖苦几句:“你们来多少人我也不怕,若是曹操自己来,方是我的敌手。”

刘备从未像这样自信过,他相信,曹操不打败袁绍是不敢南下的,而袁绍兵多将广,打败他谈何容易,所以他的徐州很安全,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