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职业认知的重要性与影响

职业认知的重要性与影响

【摘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表示行业性专业活动,具有某种责任、义务和权益。职业主体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和社会伦理道德准则。不正当职业包括有组织的走私、贩毒、贩黄以及非法传销活动等。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不可否认的是,收入水平的高低、工作任务的轻重、社会声望和地位的高低确实使职业出现了层次性,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的看法。

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职业。

1.职业的含义

现实中,人们往往要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实现就业。但对于“职业”一词,人们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觉得职业等同于工作,也有人把职业视为生活来源,还有人认为职业代表了身份和地位。那么,职业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从字面上看,“职业”一词由“职”和“业”两个字组成,“职”指职务、职位、职权、职责和义务;“业”指专业、事业、行业、业务。“职业”表示行业性专业活动,具有某种责任、义务和权益。所以,所谓职业是指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的报酬,满足物质生活、精神需求的工作。职业包含以下4方面含义:

(1)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事某种职业,就意味参与了社会分工。

(2)知识技能与创造的关系。利用知识技能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由此引入职业的概念。

(3)创造财富与获得报酬的关系。只有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才有资格获得合理的报酬。

(4)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人们通过工作获得合理的报酬,满足其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

人们在生活中习惯使用的“岗位”“工种”等概念,实质上就是按不同需要或要求将职业进行了具体划分。一个职业通常包含一到多个工种,一个工种又包含一到多个岗位。所以,职业与工种、岗位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间的内在联系非常密切。例如“焊工”这一职业就包含“气焊工”“电焊工”等十多个工种。另外,同属“销售”这一工种,有的侧重客户服务,有的侧重市场开拓,有的侧重市场调研,据此可细分为市场专员、销售经理、客户代表、终端服务员、大客户专员等不同岗位。

职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成千上万种职业组成了现代文明社会的复杂结构,不同的职业分工成为社会与个人、整体与个体之间的纽带。

2.职业特征

职业的特征包括社会性和时代性特征、专业性和规范性特征、经济性和稳定性特征、知识性和技能性特征、多样性和层次性特征5方面。

(1)社会性和时代性特征。

职业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分工的结果,它的形式和内容都离不开社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还与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旧的职业不断被淘汰,新的职业不断产生,职业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相同的职业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从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热门职业可以看出,职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我国曾出现过的“从军热”“从政热”“从商热”等,都反映出特定时期人们对热点职业的热衷程度。

(2)专业性和规范性特征。

一个人要从事某种职业,就必须具备职业化的专门知识、能力并遵从特定的职业道德要求,如医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医疗专业知识、技能和救死扶伤的精神;教师要有学科教学能力和教学育人的职业操守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劳动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职业主体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和社会伦理道德准则。职业分为正当职业和不正当职业两种。不正当职业包括有组织的走私、贩毒、贩黄以及非法传销活动等。这些职业要么不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要么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准则要求,特别需要提醒的是,非法传销活动作为不正当职业,对大学生影响很大,应予以警惕。

(3)经济性和稳定性特征。

人们从事职业的重要目的是获得一定的报酬,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从事专门生产劳动的职业,它的形式和内容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这也保证了劳动者能通过连续从事这一职业获得稳定的收入。在职业范畴里,经济性和稳定性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稳定性没有经济性的工作不是职业,如家庭主妇;只有经济性没有稳定性的工作也不是职业,如彩票中奖,获得赠予等。

(4)知识性和技能性特征。

不同职业要求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有的知识和技能比较简单,容易掌握,不需要专门的学习和培训,可以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经验的总结和常识的积累来获得(如农耕文明就是先民们在天文气象水利等方面的知识和耕作方面技巧的积累和总结),但对于大型仪器操作,则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在现代社会中,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新职业层出不穷,职业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技术越来越复杂,需要从业者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特定工作。即便是农业生产,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专业化态势。

(5)多样性和层次性特征

职业的多样性非常明显,职业领域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职业的分化还在继续,职业的种类还在不断增加。同时这些不同的职业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条件有着多样化的要求。职业的层次性包括各类职业间的层次和各个职业类型内部的层次。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不可否认的是,收入水平的高低、工作任务的轻重、社会声望和地位的高低确实使职业出现了层次性,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的看法。

3.职业分类

职业分类是指国家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依据分类原则,对从业者所从事的各种专门化的社会职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

因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和国情各不相同,职业分类也不相同。英国在1841年将职业分成了431种;美国在1820年的人口普查工作中就已列出职业统计项目,1850年,美国进行了专门的职业普查,划分为15大行业,共232种职业,1860年职业种类又增至584种,1965年确定为21 714种,1980年,《美国百科全书》已认定美国有25 000种职业;法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确定的职业有8 600种;加拿大1982年出版的《职业分类词典》将职业分为23个主类、81个子类、499个细类;日本的职业分为12大类、52中类、279个小类。

从以上职业分类情况看,各国职业分类的标准不一。为了使国际间的职业分类具有可比性,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了《国际标准职业分类》。1966年,日内瓦第11届国际劳工专家统计会议通过了《国际标准职业分类》的修订版。目前,根据国际通行做法,职业分类一般被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类4个层次:大类依工作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分类;中类是在大类的范围内,根据工作任务与分工的同一性进行分类;小类是在中类之内按照工作的环境、功能以及相互关系分类;细类是在小类的基础上,依照工作的工艺技术、操作流程等再进行划分和归类。国际劳工组织将职业分为8大类:专家、技术人员及有关工作者;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事务性工作者和有关工作者;销售工作者;服务工作者;农业、牧业和林业工作者,渔民和猎人;生产和有关工作者,运输设备操作者和劳动者;不能按职业分类的劳动者。8大类又划分为83个小类、284个细类和1 506个职业项目,包含1 881种职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的职业分类调查工作,参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制定了有关职业分类的标准与政策。近年来,为加强培训就业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1998年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职业分类、新职业开发和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86年颁布了《职业分类与代码》(GB 6565—1986),1992年编制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199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我国职业按种类被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 838个细类。

8个大类分别为:

(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其中包括5个中类、16个小类、25个细类;

(2)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包括14个中类、115个小类、397个细类;

(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其中包括4个中类、12个小类、45个细类;

(4)商业、服务业人员,其中包括8个中类、43个小类、147个细类;

(5)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其中包括6个中类、30个小类、121个细类;

(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其中包括27个中类、195个小类、1 119个细类;

(7)军人,其中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8)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其中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具体说明如下。

高等学校校长属于第1大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中类——事业单位负责人;小类——教育教学单位负责人。其他如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卫生及科研单位负责人等都属于这一类。

② 高等学校教师属于第2大类——专业技术人员;中类——教育人员;小类——高等教育老师。这一职业是指在高等学校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的人员。

③ 导游属于第4大类——商业、服务业人员;中类——饭店、旅游及健身娱乐场所服务员;小类——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员;细类——导游,这一职业名称是指为中外游客组织安排旅行和游览事项,提供向导、讲解和旅途服务的人员。

4.职业功能

(1)谋生需要。

职业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职业生活首先体现为必须通过参加社会劳动来获取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为了获取一定的报酬作为生活资料来源的那一部分劳动,被称为职业劳动。人们通过参加某一岗位的职业劳动来换取职业报酬,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同时,也积累了个人财富。我国实行的分配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因此劳动者参加职业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其拥有财富数量的多少。

(2)精神需要。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前2种为基本需要,后3种为精神需要。职业是个人获得名誉、权利、地位、成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的重要来源。因为职业劳动是依据特定的社会规范和内在规律运行的,每种职业都有其独特的要求和活动内容,这些要求和内容对从业者的生理和心理必然产生重大的影响。当某种职业能够使个人才干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时,它就成为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3)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职业的本质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人们的职业劳动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职业劳动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的劳动有着十分明确的分工,只有通过社会成员之间劳动成果的交换,才能满足彼此的需要。这种平等交换劳动成果的过程,既能够体现出为他人服务的程度,又能够衡量出对社会和国家所做贡献的大小,所以,职业也是维持社会稳定、让劳动者实现安居乐业的基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