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佳县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

佳县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前,只有乡镇机关、学校、卫生院新建了窑房。农村面貌、居民居住条件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自来水、农电线路、有线电视、电话也成了村庄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通过实施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以工代赈等项目工程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又掀高潮。随着榆林市大开发的推进,佳县城镇将引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潮流,城乡建设将阔步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前,只有乡镇机关、学校、卫生院新建了窑房。少部分农村居民新建窑房也多为土窑洞或接口子土窑洞。1978年后,群众生活逐步改善,村村出现修窑热,农村面貌始有改观,到1989年底,全县各村庄共新修石窑82510孔,薄壳窑460孔,新建面积近240万平方米,多年形成的建筑“欠帐”初步得到缓解。农村面貌、居民居住条件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村庄建设由数量、面积型转向质量、效能型。自来水、农电线路、有线电视、电话也成了村庄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通过实施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以工代赈等项目工程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高寨、刘国具等地充分利用当地外出经商的民营企业家捐款投资,加大了对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乡村公路柏油(水泥)化,照明电灯化,通信网络化,户户吃上了自来水,农民生活逐步向小康型迈进。2006—2007年,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瓶颈突破”的方针,紧扣“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主线,选取了52个立地条件好、人口集聚多、产业发展较明显、班子战斗力较强的村,率先进行综合示范建设。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又掀高潮。县乡(镇)两级政府两年投入建设资金3401.5万元,带动各村路、桥、坝、人饮、农灌、村企、烤炉、沼气、村文化室、办公室、医疗室及村容村貌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制约示范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至2007年,全县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率达100%,90%的村庄用上了自来水,通信网络基本覆盖全县。

进入21世纪,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已成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区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举措。至2012年,农村建设通过移民搬迁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居住和生活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随着榆林市大开发的推进,佳县城镇将引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潮流,城乡建设将阔步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