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决战华东解放战争:一边打仗一边建设

决战华东解放战争:一边打仗一边建设

【摘要】:我军抓住这个短暂时期,在统一指挥机构和军队建设方面做了重要的工作。两地机关需要合并,建立新的机构,理顺关系。纵队成立初期,各自为政的现象相当严重。1946年2月,叶飞派2旅去接管一个日军仓库,等待纵队后勤部来清点分配物资。但是一些部队“打埋伏”,不肯把缴获的东西全部上缴,致使陈毅不得不下命令。两淮失守后,部队、机关、后方工作人员大量向山东转移,造成了很多混乱。

短暂的平静——部队中存在的问题——陈毅在鲁南干部会议上作报告——组建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十三个纵队

1947年1月12日,我军攻克峄县后,陈毅打电报请示中央军委:部队打算继续留在枣庄、临城一线作战。如果南线敌军北上增援,则就地歼灭之;如敌不来,则就地整训,准备迎接新的大战。1月14日毛泽东复电:“鲁南胜利,局面打开,我已夺取主动,敌已陷于被动。……如南面敌军未动,全军休整两三星期,极为必要。新兵补充是否有办法,俘虏兵可否大量补入部队,先补后训,以期迅速。”(1)我军攻克枣庄,结束鲁南战役后,南线国民党军74、11师等因受华中部队牵制,未敢贸然北上,淮北、鲁南战场出现了短时期的平静。我军抓住这个短暂时期,在统一指挥机构和军队建设方面做了重要的工作。

陈毅为什么如此重视休整,是因为形势的变化使一些重大问题亟待得到解决,否则将会给作战和根据地工作造成麻烦和困难。首先是领导机构的统一,两淮保卫战后,原华中分局机关大部分撤退到临沂,与山东分局合并。原华东局书记饶漱石结束了在北平军调部的工作,回到临沂。两地机关需要合并,建立新的机构,理顺关系。

军事指挥上,山野和华野虽然已经联合作战,但由于中央没有明确的任命和分工,在作战时仍然保持两套指挥机构,各自指挥作战。部队番号有八路军的,有新四军的,还有地方部队的,很不统一。在宿北、鲁南战役指挥中已经表现出很多不便和缺陷。

部队思想作风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大家是各个山头来的,谁也不服谁。山东八路军穿黄军装,北上的新四军穿灰军装,南方部队到北方,生活习惯与当地差别很大,难免产生隔膜和误会。叶飞率领一纵刚到山东时对此感触很多,他回忆道:山东“人民群众对待子弟兵非常热情,但对我们这支南方部队大为惊奇。地方干部归纳为:第一奇,讲话像鸟啼,好像来了一批外国兵;第二奇,个个留头发,好像来了一批学生兵;第三奇,不少人盖着五颜六色的绸面丝棉被,有人还穿着绸衬衣,好像来了一批少爷兵。他们悄悄议论起来:‘这样的部队还能打仗?’年轻的战士接受新事物比较快,学了几句山东话,加上比划手势,就能交流情况。山东老大爷、老大娘弄清了这支部队来自出产丝绸的鱼米之乡,穿件绸衣,盖条绸被,并不一定是地主、资产阶级;习惯于留个小分头,也不是‘腐化堕落’”。“对部队来说,地区的转换毕竟是一个转变,首先是生活上的变化。部队是吃惯大米的,在有些人的头脑里,面食只是点心,高粱是酿酒的。山东人民非常照顾我们,尽量把小米供应部队,在当时当地来说这是上好细粮。但是炊事员们不会淘小米、煮小米饭,更不要说做出各式各样美味的小米食品了。小米饭里砂子很多,嚼起来满嘴嘎巴响。战士们对远离家乡本来就有情绪,于是讲怪话了:肚子吃得像砂包,打仗省得做工事。”一纵由于和地方政府关系搞不好,几个月内得不到补充,叶飞、赖传珠等曾多次向陈毅反映情况,要求去东北或回华中。

山头主义产生了在各种条件下的本位主义行为。就叶飞自己的感觉,一纵三个旅,1旅是苏中部队,2旅是苏南的,3旅是浙东的。纵队成立初期,各自为政的现象相当严重。1946年2月,叶飞派2旅去接管一个日军仓库,等待纵队后勤部来清点分配物资。当时部队有些“发洋财”的思想,在清点过程中,2旅的战士偷偷把物资往自己的部队里搬,纵队政治部的干部制止不住,连副政委谭启龙也管不了。叶飞大怒,乘吉普车赶到现场,命令把负责带队的2旅副旅长捆起来。战士们见事不好,把东西丢下跑散了。(2)

鲁南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快速纵队,缴获的装备堆积如山。陈毅考虑这是壮大我军的极好机会,下令将各部队的战利品集中上缴野战军总部,统一调配,并组建自己的特种兵纵队。但是一些部队“打埋伏”,不肯把缴获的东西全部上缴,致使陈毅不得不下命令。1947年1月7日陈毅、粟裕、陈士榘、唐亮联名下达《关于一切缴获上交统一处理的命令》:“此次鲁南战役第一步伟大的胜利,彻底消灭了26师及快速纵队,俘获其全部人员资材,尤以快速纵队的人员、装甲车汽车、炮兵及其他军用资材除少数逃窜损坏外,绝大部分被我俘获。此种人员、装具、资材如我能很好争取组织教育管理掌握,即可以组成我野战军快速纵队,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中技术上的基础,成为人民革命武装的优良资本与歼灭反动蒋军的有力工具。这对我军进入反攻及中国和平民主事业的保证是有极大意义。这种伟大珍贵的缴获是经我参战各部队两昼夜坚决战斗与我许多英勇同志的牺牲流血代价取得的,如果我们不加爱护妥为管理,使这些人员武器装具资材失散损坏,即是丢弃此次战役果实,破坏了我军装备的提高与现代化的建设,亦有负于我许多英勇牺牲同志的流血,这是极端不应该的。因此希望各兵团各级首长应该深刻认识此点,切实负责,严格管理,不得放任随意破坏、拆毁或私藏不报与不顾大体现象。兹决定所有缴获武器弹药除必要补充自己各部队外,其余物资器材统由本部统一处理。”(3)

《命令》具体规定了各部队可以自留的卡车、吉普车、发报机数量,指定了接收机关和地点。陈毅召集各部队政委专门开会,要他们负责落实此事。由各位政委打条子到有关部门领取物资。不料一个单位的管理员说:“没有司令员的条子我不买账。”竟把政委顶了回来。陈毅对这种本位主义发展到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非常气愤,感到非整顿不可。

华中野战军部队北上山东后,干部战士中产生了许多思想问题。本来他们在苏中是打胜仗的,但上级却要他们离开家乡,到经济基础较差、环境艰苦的鲁南地区来。由于华野的北上,华东根据地面积缩小一半,苏中、两淮家乡大部分沦于敌手,亲人遭受国民党军的残害欺压。大家对这种大踏步后退的运动战方针感到不理解,总想打回家乡去。当时华野部队中流传的顺口溜:“反攻反攻,反到山东;手拿煎饼,口咬大葱;大好形势,思想不通;有啥意见,要回华中。”

纪律也是大问题。部队在激烈战斗过程中,老骨干不断伤亡,新战士和俘虏兵补充得越来越多。战斗行军没有休整,无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教育,部队中出现违犯纪律、不尊重地方政府、打骂群众的问题。两淮失守后,部队、机关、后方工作人员大量向山东转移,造成了很多混乱。陈毅回顾当时的情况说:“我们从华中撤退二十万人,一些必要的器材、工厂、银行、荣誉军人、家属、医院及后方机关、工作干部等,要预先有组织有计划地撤退,到枪声响了再撤退是不成的。沿途设兵站招待所,准备好粮食,这样撤到山东的成为很好的宣传者。无秩序撤退就变成流亡政府、难民,散布失败情绪,惊慌失措。他们到山东后把金融也搞乱了,华中票子到山东买东西,商店不要。他们说:‘毛泽东出的票子,你们为什么不要?’后来有些伤兵就不用票子,见到合作社就去乱拿东西。”(4)

1947年1月下旬,陈毅、粟裕、饶漱石、张鼎丞、陈士榘等一起开会研究地方机关合并与华东全军进行统一整编等问题。1月23日陈毅、粟裕、陈士榘电告中央军委:“我们集议后,饶、张诸同志昨回临沂,部属苏、鲁各地方机关的合并。我们在前线部署整编部队,成立华东野战军。”陈毅委托司令部起草了华东野战军整编方案,并向军委作了详细的说明。2月3日军委复电:“同意丑东电十个纵队的编制。”

为了保证整编的顺利进行,野战军在临沂附近召开干部会议,由饶漱石传达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有关时局的指示,指出全党全军今后的战斗任务。随后,陈毅作了题为《一面打仗,一面建设》的报告。

陈毅首先肯定了山野、华野两大主力的会合和宿北、鲁南战役胜利的成绩。他说:“华东野战军是山东、华中部队的汇合,(华东)是解放区兵力最大集中的地方,是解放区爱国自卫战争的主要战线之一,又是美蒋集中大军进攻的主要方向。特别是今后,山东地区的战争将成为中国人民与美蒋恶势力的决战场所之一,因此我们的任务很大,担子很重。”“这一次自卫战争,要使历史上未完成的民主斗争任务在这一次最后完成。我全体同志能亲自参与这个伟大的斗争,并且在斗争中担负重大任务是最光荣的,这是至高无上的革命幸福。”“在此非常时期,为了执行中央所给的任务,我想向同志们提出‘一面打仗,一面建设’的双重任务,是为了能迅速纠正部队中现存的一些缺点,更能加倍提高战斗力,更能迅速地最后击败美蒋。我在此对部队的整顿问题,也就是对部队建设上带基本性质的问题提出几点,作为今后部队的中心工作。”

陈毅在报告中从人民军队建军路线的高度,针对部队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号召全军加强团结,建立整体观念,实行统一集中的领导。为了保证今后的大规模作战,一定要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工作。打破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和游击主义,加强群众观念和群众纪律,实行“以战养战”。夺取敌人武器装备自己。要爱护装备物资,反对“破坏专家”。实行以战教战,打一仗进一步,不断总结经验,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武器,能进行更大规模的会战。要爱护新战士,争取解放战士,加强团结去争取伟大胜利。

陈毅指出:“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组织,统一制度,建立野战军的整体观念,便是保证胜利的一个基本条件。我想以野战军今天的现状来说,各兵团具备了坚决完成任务的优点,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人人有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贵的革命品质。”“但应当指出,由于部队不断伤亡,老骨干损伤很大,新骨干亟待培养;又加战斗频繁,训练时间腾不出来,不能不使部队的组织和制度方面大大削弱,于是便产生各种坏现象。”“某些部队骄傲得很,自以为天下第一,天兵天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除骨干伤亡、战斗频繁等客观原因外,还应着重指出:在主观上一部分干部中由于连续胜利冲昏头脑,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只知自己本事高,不懂得一切是由于党与人民的基础的强大所获得的,误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这种政治上的盲目性,妨害进步很大。因此,我们要提醒全体同志赶快猛醒,集中精力举行自我批评,走建立整体观念实行集中统一的正确道路。”

陈毅批评山头主义等错误倾向时说:“山头主义站在自己的山头上,自以为是,只知道本山头的光荣历史和特长,忘记了其他方面的光荣和特长,是自己应该学习和尊重的。本位主义只着眼本单位的需要,缺乏对整个人民事业的关怀和认识,必然犯狭隘自满、自私自利破坏团结的毛病。游击主义必然把自己束缚在分散游击作战时代,许多不适用的旧经验,必然不适合正规战时代高度协同动作的要求。总之,山头主义、本位主义、游击主义均是妨害整体健全,妨害大局发展,妨害团结进步,妨害胜利的恶劣表现,必须坚决纠正。我们今天号召全军应该以整个人民事业为出发点,大家齐心,以各单位的努力促成整个人民事业的胜利,人人具有牺牲一己以换取整个人民事业胜利的革命精神。如是便能着眼大局,照顾友邻,照顾团结,照顾地方,照顾兄弟兵团,不骄傲,不灰心,坚守岗位,争取模范,向人学习。我军人人养成这种作风,于是统一的、集中的、模范的、铁的人民武装便可以造成。”

谈到群众观念时,陈毅说:“来自人民,回到人民,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人民军队的天性。因此,一切为人民打算,为人民着想,帮助人民,体贴人民,爱护人民,成为我们军队的神圣义务。离开人民,我们军队不仅创不出什么事业,连生存的条件也就取消了。”因此,“脱离群众,压制群众是我们的耻辱和罪恶。无论行军、作战都应照顾考虑人民的利益。人民中间由于战争频繁,对帮助军队方面,如送粮、送草、出夫、招待部队准备不及或表现不能及时等等,我们应体谅,不能加以责备。而是要加以帮助,迅速动员准备起来,以应急需”。

在谈到服从党的领导,尊重政治工作制度时,陈毅指出:“现在部队中个别同志在屡胜之后,误认为自己本事高,会打仗,特别不喜欢讲道理,讲制度,总感到自己的军阀残余受到约束,这种现象是到了应该纠正的时候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上次打快速纵队,我们召集几个部队政委来开会,商定统一集中使用汽车和攻击坦克器材,由各政委打条子去后方机关集中器材收到上边来,不料竟有某部人员说没有司令的条子我不买账的荒谬回答。这不仅不尊重政治委员,而且是不尊重上级决定的违法行为。特别要求每一个军事指挥员要养成这种尊重政治工作,提倡政治工作,参加政治工作的良好习惯。作为我军的一个基本的政治工作制度,是经过政治工作人员来代表的人与制度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希望不了解此点的同志迅速反省。”“中央决定在各级部队中成立党的领导委员会,建立党的集体的领导,党的一切决定交由部队首长执行,把过去的首长制度置于党委的领导之下,这正是为了发扬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作风。”

在谈到“以战养战”,夺取敌人装备武装自己,反对破坏专家的问题时,陈毅说:“我军连续胜利,缴获极大,如医药、电料、粮食、卫生器材等,每每堆积如山,但实际上有计划保管整理分类很差。把这个兵团缴获有余的枪弹调剂到另一个兵团,则困难重重。某些同志把自己部队的缴获看成是自己个人的本领高,看成是个人的私产。当党提出有计划地分配这些战利品时,他们便嚷着侵犯了他个人的权力。他们虽不曾公开反对,但不是勉强执行便是把一些弄坏的器材交上来,自己留用最好的最新的。当他们不高兴时,甚至发展到不愿意交给上级或别人,他们宁肯痛快地加以破坏。照这些同志的办法干下去,自然造成我军缴获越多,破坏也越大。今后的办法,凡战斗中的一切缴获品应由各兵团负责保管,汇报数目。应遵守每个共产党员忠实于党的原则,凡不报确数者应受处分。同志们,我军既有本领把美蒋的进攻变为运输队,更应有本领把一切战利品加以妥善保管分配,来加强对美蒋的新的打击。这种以战争中壮大自己培养自己的以战养战的思想必须确定,就要从反对个人主义、反对破坏公物的破坏专家着手。”(5)

陈毅的报告,是华东我军革命化、正规化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报告贯彻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一系列指示,针对性很强地指出了部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改进措施,对统一部队的认识,加强部队建设,提高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因时间紧迫,很快又开始了新的作战,部队整训时间很短,一些问题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部队的作风建设和思想改造后来又经历了几次大规模学习整顿。但是鲁南会议和陈毅的报告是一个良好开端,提高了大家的认识,加强了全军的团结。

在鲁南会议召开的同时,华东部队进行了统一的整编。1月23日,陈毅委托山东野战军参谋处起草了《华东野战军整军方案》,上报中央。中央军委很快批准了这个方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华东部队正式组成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建立中共华东野战军前敌委员会(简称华野前委)。新四军、山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番号同时撤销。

华东军区领导成员:陈毅为司令员,饶漱石为政治委员。副司令员张云逸,副政委黎玉,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舒同。下辖鲁南、鲁中、胶东、渤海、苏中、苏北六个军区。淮北支队、东江纵队、华东军政大学等单位。共约30万人。

各军区主要领导人: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政委傅秋涛。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政委向明。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渤海军区司令员袁也烈,政委景晓村。苏中军区由第十一纵队兼。苏北军区由第十二纵队兼。

华东野战军领导成员: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6)

华东野战军统编为9个纵队,每个纵队辖3个师(旅)、9个团。总部直属的榴弹炮团、汽车大队、战车营等合编为特种兵纵队,作战时根据需要调拨作战部队使用。野战军指挥机关以临沂原新四军军部加上山野指挥部成立华东野战军总部,以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加华东军区司令部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前线指挥部,负责陇海前线作战。根据当时作战需要在胶济线设一指挥所,以鲁中军区一部与胶东军区合并编成。

华东野战军的9个纵队,根据1949年第三野战军司令部编写的《各部队历史沿革》,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纵队:原为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1945年11月10日,中央决定黄克诚的新四军3师奔赴东北,同时再组建一个纵队跟随北上。为此,华中军区决定将从江南北上的浙东第二、第四纵队及苏中军区教导旅共22 000人,在涟水组建为新四军第一纵队,奉命调往东北。进至胶济路附近时,参见津浦路阻击战,改属津浦前线指挥部领导。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叶飞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委,谭启龙为副政委,贺敏学为参谋长。先后参加过收复泰安、大汶口战斗,胶济线西段作战,保卫鲁南作战,宿北、鲁南战役。整编后辖1、2、3师及独立师,共23 000余人。司令员兼政委叶飞,副司令员何克希,副政委谭启龙,参谋长张翼翔。

1师:前身为闽东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独立师,国共合作后编入新四军北上,称挺进纵队,参加黄桥战斗。1944年底编为苏中军区教导旅,成为该部队的基础。后由苏中南下浙东天目山,改称苏浙军区四纵。北上后编为一纵1旅,是一纵中历史最久,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师长廖政国,政委曾如清。

2师:原系新四军6师52团的基础,抗战中在江南常熟等地发展武装,北上后编为一纵2旅,历史与1师相等。师长刘飞,政委张文碧。

3师:原为浙东地区游击队,活动于四明山、会稽山区,后编入新四军,组成浙东纵队。渡江北上后编为一纵3旅。师长刘亨云,政委杨思一。

独立师:由中原突围到华东的中原第一纵队1旅改称。师长方升普,政委徐子荣。

第二纵队:原为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和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1945年10月,新四军2师的4、5旅和4师9旅在山东峄县合编,组成新四军第二纵队,参见津浦路阻击战,先后进行界河、枣庄、临城战斗。1946年改称山野第二纵队,司令员罗炳辉。罗逝世后,由韦国清任司令员。6月,5旅调归淮南军区建制。1945年11月,以新四军4师11、12旅为基础,在淮北组建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张震。1946年7月朝阳集战役中,二纵、九纵开始联合作战。后参加两淮保卫战,涟水保卫战和宿北战役。鲁南战役后,二纵主力和九纵一部在山东郯城组建为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韦国清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为副司令,詹化雨为参谋长。下辖4、5、6师,共29 000人。

4师:原为新四军2师4旅的基础,在淮南军区坚持抗战。北上山东后改编为第二纵队4旅,为二纵主力部队。师长朱绍清,政委高志荣。

5师:原为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的73、75、79团的基础。由淮北根据地的地方武装编成。师长姚运良,政委秦贤安。

6师:原新四军4师9旅的基础,在淮北地区坚持抗战。北上后并入第二纵队,仍称9旅。师长兼政委滕海清。

第三纵队:原为山东军区8师。1945年9月,山东军区所属鲁南军区第3、5团和第2军分区主力团在峄县组建山东军区8师,辖三个团10 000余人。师长兼政委王麓水。10月参加津浦路阻击战,王麓水在滕县战斗中牺牲。8师以何以祥为师长,丁秋生为政委。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8师,南下淮北参加泗县战斗、两淮保卫战、宿北战役等,鲁南战役后,与滨海军区警备旅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何以祥,政委丁秋生。下辖8、9两个师。1947年3月将鲁南军区10师改编为7师,并入三纵建制。

7师:1946年8月,根据鲁南战争的需要,将鲁南军区的三个团组建为鲁南10师。其中鲁南军区特务团为主力,由三个县独立营组成;警8旅15团也由县独立营组成;警9旅18团由运河支队为基础组建。10师部队是由地方武装升级而成的,战斗经验不多。但干部多由8师派来,作风较好。全师7 000余人,师长贺健,政委罗野岗。

8师:1945年8月以鲁南军区主力3、5团和二分区三个基干营编成。这些部队是长期坚持鲁南抗战的主力部队。3团前身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直属特务团,建立于1940年。5团原属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二分区部队是由活动于津浦路及微山湖地区的铁道支队、黄河支队等老游击队员组成。8师建立后,将部队改为22、23、24三个团。当时师里有一个山炮连,团里有炮连,装备在山东部队中是比较好的,干部素质较强。战斗作风勇猛,擅长攻坚,是山东野战军中头等主力师。整编后全师11 000人,师长王吉文,政委王六生。

9师:原为滨海警备旅,属滨海军区建制。其前身是由地方游击队和部分起义伪军组成。经过在中心区整理,充实干部,扩充成完整建制的部队。但装备较差,全师只有一个炮连,团里没有炮连。编为警备旅时尚未参加过大的战斗。鲁南战役中配合8师作战,进步较快,士气高昂。全师5 000余人,师长郭廷万,政委刘伟。

第四纵队:由原华中野战军第四纵队组建。1945年11月,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三纵队从苏南宜兴北撤到淮安,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下辖五个团,共12 000人。参加高邮战役,配合津浦路阻击战。后转至苏中如皋,改编为华野1师,粟裕兼任师长。下辖1、3两个旅,共16 000人。在苏中战役中担任主力。1946年10月北上,参加涟水保卫战。后从各部队中抽调人员组建2旅,完整师的建制。12月参加盐城保卫战,后入鲁南参加鲁南战役。1947年2月改称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陶勇任司令员,王集成任政委,梅嘉生任参谋长。下辖10、11、12师。

10师:原华野1师1旅,系新四军老部队,前身是在苏中坚持抗战的1师海防团,南下后扩编为旅,是1师主力部队。在苏中战役中几次担任主攻,作风勇猛,善于打运动战。师长张震东,政委卢胜。

11师:1946年10月华野1师由苏中北上参加涟水保卫战,以1、3旅和山野7师20旅各一部及华中军区特务团组建。师长谭知耕,副政委王敬群。

12师:原华野1师3旅改称。师长彭德清,政委伍洪祥。

第六纵队:原为新四军1师2旅的基础,后以2旅直属队与16旅合并为1师16旅。南下浙东后编为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抗战胜利后北上返回苏中东台县,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下辖五个团,共11 000人。在邵伯地区扼守运河,保卫淮阴。1946年5月与苏中军区独立旅合并,组成华野6师,下辖16、18旅,共14 000人。在苏中战役中为主力部队,后北上参加涟水保卫战,鲁南战役期间在苏北方向担任阻援。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下辖16、17、18师。

16师:由原16旅改称,师长张云龙,政委宋文。

17师:1946年10月以山野7师20旅改编为17旅,归6师建制,共同进行涟水保卫战。1947年1月改为17师,师长梁金华,政委黄先。

18师:由原18旅改称,师长饶守坤,政委张闯初。

第七纵队:1945年10月,新四军7师师部率19、20、21三个旅近20 000人由皖江地区开赴鲁南,参加津浦路阻击战。先后参加临城、枣庄战斗,1946年1月改称山野7师。1946年6月南下淮北,参加朝阳集、泗县战斗及淮阴保卫战。两淮失守后调整部队编组,20、21旅被并入华野1、6师。11月,7师师部及19旅与华野淮南军区部队合并,仍称山野7师,参加涟水保卫战和宿北战役。1947年2月改编为第七纵队,司令员成钧,政委赵启民。下辖19、20、21师,共25 000余人。

19师:由原山野7师19旅改称,师长熊应堂,政委肖学林。

20师:由原淮南军区5旅改称,师长殷少礼,政委邓少东。

21师:1947年3月,以鲁中军区第4、6团为基础组建,师长谢锐,政委何志远。

第八纵队:由原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部队组建。1946年6月胶济路作战,以鲁中军区指挥部率领4师、9师和鲁中军区警备旅共九个团参战。12月奉命到鲁南保卫临沂,警备旅留泰安。参加鲁南战役后,在临朐集结,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王建安,政委向明。下辖22、23、24三个师,共32 000人。

22师:1945年8月,以鲁中军区主力4团和一分区部队、县大队武装组建山东军区4师,师长孙继先。参加胶济路作战,攻克张店。以后南下保卫临沂,参加鲁南战役。整编后师长李迎希,政委王文轩。

23师:1945年底,以鲁中军区第二、第三分区干部为骨干,将分区特务团、独立营及部分地方武装合编为9师,整编后改称23师。师长陈宏,政委李耀文。

24师:以鲁中军区警备旅改称,师长周长胜,政委陈美藻。

第九纵队:1945年底,山东军区胶东主力部队5、6师调往东北,根据形势需要,胶东军区以13、16团和东海独立1团重新组建5师,以东海军分区的六个县武装编为6师,以南海、北海军分区独立团编为警备第3旅,在胶东军区指挥下进行解放胶东半岛和切断胶济路作战。1946年6月参加讨逆战役,并牵制胶东半岛国民党军,配合山野主力进行宿北、鲁南战役。整编时以胶东军区部队组成第九纵队,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下辖25、26、27师,共31 000人。

25师:由胶东军区5师改称,师长聂凤智,政委刘浩天。

26师:由胶东军区6师改称,师长刘涌,政委仲曦东。

27师:由胶东军区警备3旅改称,师长孙端夫,政委刘仲华。

第十纵队:1945年底,渤海军区主力山东7师调东北。1946年7月山东军区将渤海军区特务1、2团和警备7旅的13团重组7师,参加胶济路反击战。在济宁、邹平等地作战。11月渤海军区以警备6、7、8旅中各抽一个团组建11师,直属渤海军区前方指挥部,成为野战部队。1947年2月将渤海军区部队组建为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宋时轮,政委景晓村。下辖28、29师,共16 000余人。

28师:以渤海军区7师改称,师长宋时轮(兼),政委王若杰。

29师:以渤海军区11师改称,师长肖锋,政委李曼村。

以上九个纵队,是山野、华野主力部队合并后编成的,总兵力为27万人。其中前七个纵队归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直接指挥,胶东、渤海军区的两个纵队独立作战。此外,在鲁南战役缴获快速纵队大量装备的基础上组建了特种兵纵队。当时称为第十五纵队,直属野战军司令部指挥。

特种兵纵队:由总部榴弹炮团、野炮团、鲁中炮兵团、胶东炮兵团、渤海炮兵团、工兵团、骑兵团等七个团组成。1947年3月于山东沂南县苍子坡组建。司令员陈锐霆,政委张藩。

当时苏中、苏北还有部队在坚持敌后斗争,为了统一指挥,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又组建了两个纵队。

第十一纵队:1945年11月,以新四军苏中军区的55、57、59、61、63五个团组成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参加高邮战役。1946年5月将57、61团调出。6月,第七纵队兼苏中军区,下辖以所属三个团组建的31旅和第1、2、9军分区。参加苏中战役和东台、盐城保卫战。华中野战军主力北上后,以七纵在苏中、苏北坚持敌后斗争,1947年2月改称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司令员管文蔚,政委吉洛(姬鹏飞)。下辖31、32旅和三个军分区,共31 000人。

31旅:由苏中军区55、59、63团组建,旅长段焕竞,政委刘毓标。

32旅:由华中军区调来的87、89团和特务团组建,旅长吴咏湘,政委钟民。

第十二纵队:1946年3月,以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部队和盐城起义的伪军部队合编组建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辖六个团,并兼苏北军区。参加苏中战役和涟水保卫战,掩护华中军区后方机关转移,司令员谢祥军在战斗中牺牲。华野主力北上后,第十纵队留在苏北坚持敌后斗争。1947年2月改称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司令员陈庆先,政委曹荻秋。下辖由所属部队合编的34、35旅和第5、6、11三个军分区,共50 000余人。

34旅:1946年11月组建时称6旅,1947年1月兼第5军分区,5月改称34旅。旅长廖成美。

35旅:由1947年1月组建的华中军区10旅改称,旅长汪乃贵,政委谢振华。

1947年2月的这次整编,是华东野战军正规化建设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经过这次整编,实现了山野和华野两大主力的真正合并,统一了组织、编制,进一步实现了作战指挥上的集中统一。这次整编由于时间短促,国民党军大规模的进攻马上就要开始,所以许多具体细致的工作并没来得及做,是在莱芜战役之后继续进行的。但是,这次整编是卓有成效的,在莱芜战役中显示了华东野战军集中兵力协同作战的巨大威力。

(1)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18页。

(2) 《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3) 参见《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资料选编》。

(4) 陈毅:《华东一年来自卫战争的初步总结》,《陈毅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第507页。

(5) 参见《鲁南战役资料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