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弗兰克·德拉邦特影视改编作品中的自我表现

弗兰克·德拉邦特影视改编作品中的自我表现

【摘要】:造就这一辉煌的首先是创剧人弗兰克·德拉邦特。换言之,《行尸走肉》的成功来自德拉邦特二十年从业经验形成的“作者化倾向”。[1]德拉邦特所流露出的“作者化倾向”并非如“作者论”般“证明电影是一门独立艺术”,而是满足受众需求的商业产物。纵观德拉邦特的从业经历,他从斯蒂芬·金的小说中汲取灵感,将个人生活中的价值观念注入其中,在“逃离阴影”和“认同危机”中凭借努力执着完成“自我救赎”。

2020年,美国电视史上首部丧尸电视剧《行尸走肉》走向终结。自2010年起该剧集连续播出十季,接连斩获美国电影学院奖、土星奖、艾美奖等诸多奖项,提名次数更是不可胜数。造就这一辉煌的首先是创剧人弗兰克·德拉邦特。正是他的努力和坚持,让该剧得以立项,并在播出后震撼了整个世界。他将陌生化理论应用于影视改编领域,把向往自由的人物放置入危机四伏的场景中,展开一场探索未知的旅程,于其中充满着人性善恶的主题思辨。换言之,《行尸走肉》的成功来自德拉邦特二十年从业经验形成的“作者化倾向”。

20世纪50年代弗朗索瓦·特吕弗发表了《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一文,电影“作者策略”宣告诞生。该理论的核心在于三点:“导演经常执导同一主题或题材;导演的风格贯穿到多部作品中;影片能够呈现导演的个人视野和价值观念。”[1]德拉邦特所流露出的“作者化倾向”并非如“作者论”般“证明电影是一门独立艺术”,而是满足受众需求的商业产物。但是,从创作者自身角度审视,其所追求的以个人视野和价值观念在剧集中流露出浓浓的个人表述,与“作者论”自诞生起就定义的形态,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同构性。纵观德拉邦特的从业经历,他从斯蒂芬·金的小说中汲取灵感,将个人生活中的价值观念注入其中,在“逃离阴影”和“认同危机”中凭借努力执着完成“自我救赎”。从第67届奥斯卡奖七度提名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第72届奥斯卡奖四度提名的电影《绿里奇迹》;从入围第21届土星奖最佳编剧的电影《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到入围第34届土星奖最佳导演、最佳恐怖电影的《迷雾》,德拉邦特不断通过这种“作者化倾向”奏响绝望世界中的希望之歌,并最终通过《行尸走肉》的一系列成功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