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邻居老倔头:朴实憨厚的乡村英雄

邻居老倔头:朴实憨厚的乡村英雄

【摘要】:叫他老倔头,实在是不敬。老倔头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朴实、憨厚、谦卑。我始终不知道乡邻为什么叫他老倔头,小时候更不知道“倔”是哪个字,什么意思。这样,家里所有的农活就全靠老倔头一个人了。于是,老倔头累死累活,拼了老命,盖了两处房子,帮两个儿子娶了媳妇,成了家。如此,老倔头在忍受着非同一般的折磨和煎熬,生不如死。

叫他老倔头,实在是不敬。但又能叫他什么呢?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朴实得如泥土,卑微得像野草,若是连他这个极富特征的名字都不再喊一喊、叫一叫,就怕连他的儿女都不会再记得他了。

老倔头是我家的“紧密”邻居,我们老家叫门挨门,就是一家不隔。小时候一直听着爸妈和其他大人们喊他老倔头,直到上了初中,我才知道他姓章。据说,他很早就没了父母,逃荒要饭,流落到我们那儿,被村里收留的,日子过得自然很不容易。能有个住所,娶上媳妇就不错了。

老倔头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朴实、憨厚、谦卑。我始终不知道乡邻为什么叫他老倔头,小时候更不知道“倔”是哪个字,什么意思。长大后便猜想,大概是因为他不善言辞,做事尤其是干活有一股别人难比的韧劲,才得了这个绰号的吧!其实,我认为,他一点都不倔,他对人很和善,特别是对我们家人。这大概因为我们两家是“紧密”邻居,还因为我爸妈常帮助他家,特别是有人欺负他家的时候我爸妈总能帮他说两句话,使他们少受了很多委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想是,我爸妈都识字,而且我爸还是个高中生,能说会道,能写会画,这在当时当地,特别是农村是很不多见的。老倔头自然是不识字的,因为他根本没机会、也没条件读书。你说他能不崇拜、敬重像我爸这样的邻居、这样的读书人吗?他的谦卑自然是再正常不过了。甚至对我这样的小辈,他都是非常客气、和善。每次看到我总是面带微笑,不等我开口,他就大春(我乳名叫春生,但乡邻们都喊我大春)长大春短的跟我打招呼,而且言语间满是喜爱和赞许,因为我是我们村里公认的好孩子:不仅学习成绩特别好,而且还常帮爸妈做事,懂事礼貌,善解人意。起初我常常是受宠若惊,时间长了也就觉得很受用、很得意了。他的朴实、憨厚更让我家兄弟姊妹尝到了不少甜头。不是吗?小孩子在一起玩耍,免不了拌嘴打架,但每次发生这样的事,他总是责骂他自家的孩子,从不责怪我们。还有,他家虽然很穷,但我们兄弟姊妹到他家去玩,他和他的老伴总会想尽办法找点什么东西给我们吃。虽然常常只是半个山芋或者是一根萝卜,但我们也是非常开心。

就是这样一个好人,在我看来却是从来没过过一天好日子。以前穷当然生活苦,后来分田到户了,凭着他的吃苦耐劳该过上好日子了吧,但却因为一次意想不到的变故仍然没有过上好日子,而且这一变故一直折磨他到死。我真的不忍心写下去。

从何说起呢?还是先说说他的老伴吧,一个粗腿的阿姨。从我记事起,就没看她下过湖(我们家乡管到田里干活叫下湖)。这在凭种地吃饭的农村是极为少见的。据说是因为她的那条粗腿,是血丝虫病造成的,不能劳累,不能沾水,走起路来也不方便,而我们生产队里的农田离我们住的村庄又挺远的,来回跑一趟着实不容易,这便更不适合她下湖了。这样,家里所有的农活就全靠老倔头一个人了。特别是凭工分分口粮且不准搞任何副业的早些年,他家日子的艰难是可想而知。就这样,老倔头凭借老黄牛般的毅力、韧劲和忍耐,终于将自家的这架沉重的“牛车”拽到了改革开放的大门口,分田到户,联产承包。但四个孩子还小,田里的活仍然靠他一个人。后来,大女儿终于可以搭把手了,帮他割割牛草、猪草,送送饭,在家编编苇折子,卖点零花钱。但孩子大了,吃得多了,又要念书,家里负担自然是越来越重。虽然收成好了,但他家的日子还是紧巴巴的。再后来,大女儿出嫁,家里少了个帮手不说,两个儿子也相继到了成家的年龄,彩礼不说,一人一处三间瓦房是少不了的。于是,老倔头累死累活,拼了老命,盖了两处房子,帮两个儿子娶了媳妇,成了家。完成了这样艰巨的任务,老倔头就像被抽了筋一样,只剩下皮包骨头,几乎累趴下。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但打工赚钱的浪潮席卷中国大地,自然也卷走了老倔头的儿子儿媳妇们。他们走了,丢下了仍需耕种的土地和年幼无知、需要悉心照料的孩子。两个儿子丢下的五个孩子、十几亩土地,对于不再年轻的两个老人来说,那种负担,那种压力,甚至比过去最艰难的日子时的还要大。但他们撑着,熬着,和村庄上其他留守老人一样也只能熬着,撑着。好在他们累惯了、苦惯了,也没觉得日子多么难过,而且看着几个孙子孙女一天天长大,活泼可爱,依怀绕膝,经常忘却所有的艰难和苦累。

但终于有一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老倔头的大儿子的一个女儿在田里大寨路旁的石拱桥上和弟弟玩耍时,不慎掉入沟中淹死了。据说这是个秋忙季节,几个孩子是跟老倔头到湖里拾豆子的,老倔头当时正在黄豆地里搬着沉重的豆捆。这样的事,我真的不想做过多的描述,况且我也不知道当时的详情。只是后来回家,间断地听我的老母亲叙说过两次。我已经无法还原,也不忍还原当时老倔头丢下手中的活,跌跌撞撞地跑到被邻人打捞上来的孙女的尸体前,那哭天抢地的悲、那撕心裂肺的痛和那捶胸顿足的悔,继而是失魂落魄、两眼呆滞的绝望。是啊,他一直认为是自己亲手杀了自己的亲孙女,加之,儿子儿媳的责怪和愤怒,他的负罪感更重,压得他不能抬头,不能呼吸,不能正常生活。从此,他目光呆滞,不多说一句话,只是拼命地干活,没日没夜,不知苦、不知累,不知冷、不知热、不知渴,也不知饿。常常是一整天都不回家,不吃,也不喝。他要赎罪,他在赎罪。但他有罪吗?他罪在哪里?也许他认为该一步不离地看好孩子,而若是这样,那紧张而繁重的农活又留给谁干呢?况且,一个近十岁的孩子又怎么能看得住呢?但不管怎样,他认为都是自己的错,都是自己的罪,他不能原谅自己、宽恕自己。

几年过去了,他的儿子儿媳依然在怪罪他、怨恨他,不减一丝一毫,甚至后来发展到厌恶他、厌弃他的地步:不喊不叫他,不理不睬他。最要命的是不让他帮他们干农活,哪怕他们的地荒了,庄稼糟蹋了,也不让他伸一下手。呜呼!这分明是至亲的人对他的最残忍的心灵的虐待!如此,老倔头在忍受着非同一般的折磨和煎熬,生不如死。但他又不能一死了之,他还要照料另外几个孙子孙女,还要干活养家。他在隐忍,他只能隐忍,隐忍来自精神的和肉体的极度的苦和痛。是的,他早就病了,而且他肯定也知道病得不轻,但他自那件事后从不看病。他并不想让儿子儿媳原谅自己,因为他也认为自己罪孽深重,他甚至表示过,他不求他们的原谅和宽恕,但求他们允许他帮他们做事、帮他们干活。为此,他曾多次努力过,他还曾买了两包好烟,去求他的亲家帮忙说情,劝说他的儿子儿媳允许他帮他们干活。他或许也曾在某个不眠的夜晚,拎了一瓶酒、揣了两包烟,来到我爸爸的坟前,向他一直信赖的老兄诉说自己无尽的苦痛和悲凄。他甚至幻想在他的万般祈求下我爸能够活过来,为他来阳间再走一遭,他要借助我爸的智慧、借助我爸的威望、借助我爸的口才去劝解他的儿子儿媳。劝解他们能宽恕他们的父亲,哪怕给他们的父亲帮他们做事、干农活的机会,再不要用这样厌弃的方式来折磨他们任劳任怨、憨厚之至的、可怜的父亲。然而,我爸任凭这可怜的兄弟撕心裂肺、苦苦哀求,也无法再帮他这一回了。于是,老倔头直到临死也没能实现他这个卑贱的、可怜的心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终于倒下了,最后是他的大女儿将他送到医院的。医生说,老人身上到处都有毛病,实在没法查、没法治了。怎么不早来看呢?太晚、太迟了!每次听到,哪怕想到这一茬,我总是情不能自已,泪难以自持。于是,杨绛笔下的老王的形象便浮现在我眼前。其实,老王远没有老倔头苦、老倔头悲。不是吗?至少,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能了却自己的心愿:将省下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了一直关心、照顾他的杨绛夫妇。而老倔头呢?如果说失去孙女已让他痛彻心扉,那么儿子儿媳的不原谅,以致对他的厌弃,则是他绝望无助和生不如死的根源。试想,还有比因为这样的事被至亲骨肉痛恨和厌弃更痛苦、更绝望、更让人心死的吗?自此,我算是真正懂得了什么叫生不如死,也才真正明白了人世间最苦、最痛、最无助的事是什么了。所以,后来这个可怜可叹的老人用自残自虐的方式在赎罪,更是在惩罚自己,他拼命干活,没完没了,没日没夜,不休息、不看病,直至倒下,直至死去。哦!这卑微、可怜而又可敬的灵魂终于可以升天。老倔头,愿你在天国能过得轻松点。我会尽力劝解你的儿子儿媳原谅你、宽恕你,并让他们为厌弃你而对你的心灵的虐待向你致歉!

安息吧,老倔头,我的章叔!安息吧,可怜而又可敬的老人!

(本文于2014年5月获第十届冰心文学大赛教师组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