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是由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组成的。显而易见,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学校环境中的施教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现有调查数据分析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问题,可将成因归纳为以下两点。学生对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肯定,实际上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肯定。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培养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
2023-08-04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数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教师的数学活动增添了新思想。部分教师为了追求先进的教学理念,创设的一个又一个新颖的问题情境,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得数学知识为问题情境创设所服务,致使教学内容偏离了轨道。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趣生动的问题情境,但也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入手。新课标所倡导的是遵循学生的成长发育特点,了解学生的真实内心想法,进而开展高效的教学,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但通过我们的访谈和实习期间的课堂观察,了解到有些教师对问题情境的构建有所偏离。
1.选取的教学问题未能恰好符合学生的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具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实施导入阶段创设问题情境时,选取的教学问题未能恰好符合学生的学情,忽视了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差异,致使课堂华而不实。
2.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有趣味性的数学情境。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主动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但是,如果在创设问题情境中缺少与学生学习兴趣联系的教学意识,就会表现为刻板的问题情境以及程序化的客观知识,使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索然无味的问题情境无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价值,甚至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
3.教师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活实际
教师遵循新课标理念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但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只专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与实践认知相结合的生活实际。新课标提出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得到全面的发展,不只是将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的心智相结合,更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而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的考虑。
(二)教师缺乏旧知迁移的意识
传统的数学教学更为注重教学的结果,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的结果,更要注重教学的过程,让学生既学懂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但是在新知探究阶段,有的教师忽视了知识间的迁移,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1.未能联系数学知识来解释数学问题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认知的局限,产生了一定的思维定式,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因此,需要教师在新知探究阶段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将以前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知的认知理解上,进而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利用数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这是十分重要的,但也是教师非常容易忽略的。
2.教师不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在新知探究阶段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应该注重数学课程知识间的迁移,但部分教师未能将学生的新旧知识进行迁移。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本身就未能理解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结合本节课新知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加以提炼和升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未能将新旧知识进行全方位的迁移,就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主动进行思考,也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调整教学活动,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师缺少教学模块间的融会贯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还要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将教学模块融会贯通。”[2]而且,小学数学学科强调在各个教学模块内部、各个教学模块之间必须存在着有机联系,而教师必须将这种联系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使其串联起知识点,构建起知识体系。但如果教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缺乏对教学模块之间深入的理解,不能将数学各个部分的模块衔接起来,将不利于学生延伸已有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学习新知的效率降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制约。
(三)教师缺少综合创新的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探究的方法,感受知识生成的过程。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在巩固提高阶段的问题情境创设需要一定的综合性和创新性,从而导致巩固提高阶段的教学活动缺乏足够的有效性、深入性和优越性。
1.教师未能创新情境教学素材
在巩固提高阶段,部分有经验的教师对于新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较低,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以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为主。而一些新教师对于问题情境创设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所以在备课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可能过于依赖教材和教案,或者直接把别人的教学成果搬到自己的课堂中。
2.问题情境创设趋于表面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下,很多教师开始注重将问题情境创设加入课堂当中,但部分教师在没有完全理解问题情境创设的内涵的情况下就加入了情境创设的队伍之中。我们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主要表现在以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多种多样的图片、视频、声音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但有时候却会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质的理解,而问题情境创设则变成了教师流于形式的一个手段,这样反而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给教学带来一定的负担。
3.忽略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目标
我们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到,部分教师在巩固提高阶段创设问题情境时未能以学生为主体。大部分教师在导入情境后,为了省时省力,未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反应和思考的机会,反而直接将问题结果告知学生,或者在自己提出相关课题疑问后,直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学生并没有主动地去思考这个问题。换言之,教师未能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未能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是当成被动学习者。从整节课来看,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算不上是一个成功的问题情境,未能达到问题情境创设的实际目标。
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的文章
社会环境是由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组成的。显而易见,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学校环境中的施教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现有调查数据分析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问题,可将成因归纳为以下两点。学生对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肯定,实际上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肯定。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培养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
2023-08-04
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教师“引入生活实例,联系生活”的情境创设方式表示喜欢,并且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提升智力、指导生活、丰富情感,但在问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45%的学生表示帮助很少,20%的学生认为没有任何帮助。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在理解上的进步,教师只是传送......
2023-08-04
随着情境的延伸和情感的深化,最终蔓延到学生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情境教育的根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与此同时,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感染了整个学习情境,不仅仅是扮演角色的学生,所有处于这种情境中的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深刻而生动地体验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
2023-08-04
数学故事是极好的学习资源,且数学故事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学习动机形成的良好源泉,所以教师在运用数学故事时应遵循学习兴趣的诱导性原则,使数学故事充分发挥作用。(三)学生视野的开阔性原则素质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所了解的知识应能够使学生视野开阔。(六)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原则素质教育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动,以及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2023-08-04
在所选择的典型课堂中和诸多数学故事中可以看到数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以这些数学家为榜样,可以激励受教育者,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三)通过数学故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故事中必然包含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数学故事时,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故事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数学故事中隐含着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应用数学故事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时,可以充分挖掘数学故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2023-08-04
教师的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的学习并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所以,评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重视评价,改进自己的评价。一般在完成一项小组合作后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小组自评表发现自己的进步或者退步,并及时加以改进。......
2023-08-04
三是运用美的教学语言。相信学生的智慧潜能,以教师的真挚情感激励学生。将思维发展纳入学科训练之中,有益于提升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周围世界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如虫鱼鸟兽、风雨雷电都能激发儿童的探究和思考,教师可优选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为他们提供思维的原材料。......
2023-08-04
当小组拿到问题后,他们首先要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进行分工,最后进行解决方式的整合和确认。在这个过程中,小组的团队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总之,教师选择合作的问题越恰当,小组合作的开展就会越轻松。有一个好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学生积极交流的前提,所以要求教师熟知课本,认真备课,遵循促进同学之间良好合作、启发思想的原则,选择合适的题目促进小组合作。......
2023-0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