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摘要】:从整节课来看,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算不上是一个成功的问题情境,未能达到问题情境创设的实际目标。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数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教师的数学活动增添了新思想。部分教师为了追求先进的教学理念,创设的一个又一个新颖的问题情境,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得数学知识为问题情境创设所服务,致使教学内容偏离了轨道。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趣生动的问题情境,但也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入手。新课标所倡导的是遵循学生的成长发育特点,了解学生的真实内心想法,进而开展高效的教学,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但通过我们的访谈和实习期间的课堂观察,了解到有些教师对问题情境的构建有所偏离。

1.选取的教学问题未能恰好符合学生的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具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实施导入阶段创设问题情境时,选取的教学问题未能恰好符合学生的学情,忽视了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差异,致使课堂华而不实。

2.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有趣味性的数学情境。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主动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但是,如果在创设问题情境中缺少与学生学习兴趣联系的教学意识,就会表现为刻板的问题情境以及程序化的客观知识,使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索然无味的问题情境无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价值,甚至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

3.教师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活实际

教师遵循新课标理念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但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只专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与实践认知相结合的生活实际。新课标提出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得到全面的发展,不只是将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的心智相结合,更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而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的考虑。

(二)教师缺乏旧知迁移的意识

传统的数学教学更为注重教学的结果,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的结果,更要注重教学的过程,让学生既学懂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但是在新知探究阶段,有的教师忽视了知识间的迁移,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1.未能联系数学知识来解释数学问题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认知的局限,产生了一定的思维定式,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因此,需要教师在新知探究阶段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将以前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知的认知理解上,进而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利用数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这是十分重要的,但也是教师非常容易忽略的。

2.教师不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在新知探究阶段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应该注重数学课程知识间的迁移,但部分教师未能将学生的新旧知识进行迁移。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本身就未能理解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结合本节课新知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加以提炼和升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未能将新旧知识进行全方位的迁移,就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主动进行思考,也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调整教学活动,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师缺少教学模块间的融会贯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还要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将教学模块融会贯通。”[2]而且,小学数学学科强调在各个教学模块内部、各个教学模块之间必须存在着有机联系,而教师必须将这种联系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使其串联起知识点,构建起知识体系。但如果教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缺乏对教学模块之间深入的理解,不能将数学各个部分的模块衔接起来,将不利于学生延伸已有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学习新知的效率降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制约。

(三)教师缺少综合创新的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探究的方法,感受知识生成的过程。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在巩固提高阶段的问题情境创设需要一定的综合性和创新性,从而导致巩固提高阶段的教学活动缺乏足够的有效性、深入性和优越性。

1.教师未能创新情境教学素材

在巩固提高阶段,部分有经验的教师对于新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较低,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以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为主。而一些新教师对于问题情境创设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所以在备课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可能过于依赖教材和教案,或者直接把别人的教学成果搬到自己的课堂中。

2.问题情境创设趋于表面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下,很多教师开始注重将问题情境创设加入课堂当中,但部分教师在没有完全理解问题情境创设的内涵的情况下就加入了情境创设的队伍之中。我们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主要表现在以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多种多样的图片、视频、声音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但有时候却会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质的理解,而问题情境创设则变成了教师流于形式的一个手段,这样反而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给教学带来一定的负担。

3.忽略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目标

我们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到,部分教师在巩固提高阶段创设问题情境时未能以学生为主体。大部分教师在导入情境后,为了省时省力,未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反应和思考的机会,反而直接将问题结果告知学生,或者在自己提出相关课题疑问后,直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学生并没有主动地去思考这个问题。换言之,教师未能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未能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是当成被动学习者。从整节课来看,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算不上是一个成功的问题情境,未能达到问题情境创设的实际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