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关心每位儿童的成长是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内在价值。与关心学生的分数等外在价值相比较,学会关心每位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弥足珍贵。这样,关心每位儿童就意味着教师要为每位儿童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操心,及时洞察到每位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内在需要并迅速做出反应,进而帮助每位儿童学会关心他人。......
2023-07-30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认为,无意识包括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在儿童研究过程中,教师对儿童的可能伤害同样也表现为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教师的集体无意识指那些不会进入到教师群体知觉状态的东西;个人无意识指那些不会进入到教师个人知觉状态中的东西。两类无意识体现在教师开展儿童研究的全过程中,在日常用语中往往表现为没感觉到、没想到等。
(一)集体无意识引发的可能伤害
集体无意识对儿童引发的可能伤害经常会出现在学校中,比如老师们公开笑谈儿童的隐私,有时候甚至以此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的愈发便捷和日益普及,利用电子设备收集儿童研究数据也成为常见的方式之一。然而,教师如何以符合伦理的方式收集和使用数据却没有与时俱进;这从教师日常行为中对儿童保护的无意识状态就可见一斑。类似事件笔者曾经历过多次,兹举一例:2012年8月初的一天,我刚想乘船游法国的塞纳河。这时,忽然出现一群不同肤色的法国幼儿园小朋友,这些小朋友背着小书包、神态各异,甚是招人喜爱。看到如此可爱的一群小朋友,同行的教师朋友纷纷举起相机拍照。见此状,幼儿园老师、塞纳河的工作人员等纷纷示意大家不要拍照,要求已拍照者删除照片,并说不可以随便对小朋友拍照,要保护小朋友。
该案例中,我国同行对小朋友拍照只是觉得他们很可爱,很想记录下这些可爱小朋友的美好瞬间,但并没有想到这有可能会侵犯法国小朋友的隐私;与之相反,法国工作人员则马上觉得这就有可能会侵犯小朋友的肖像权,马上做出反应。在此案例中,前者对儿童隐私保护的集体无意识状态和后者善于保护儿童的公共意识形成鲜明对比。
关于教师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体现在不善于保护自己身边的儿童上。仍以拍照为例,在美国访学期间,我曾访问了纽约、波士顿、加州的多所中小学,访问期间,当我问及访问学校要注意什么时,对方学校尤其是小学及以下单位的接待人员都会提及拍照政策。除非儿童和老师同意,否则不能拍儿童的正面肖像。因此,我在多所学校所拍摄的照片,都是儿童离开教室后拍下的教室场景。然而,我也曾因研究的需要,陪同国外教育学者访问我国浙沪两地的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访问期间,没有一所学校提及不能拍儿童的正面肖像,更没有学校指出不可以拍照;但有意思的是,多数国外同行似乎懂得研究伦理,极少直接拍照,如果要拍照,一般会问我可否拍照。
(二)个人无意识引发的可能伤害
在儿童研究过程中,教师的个人无意识主要表现在对及时保护儿童的无意识上,尤其是对那些处境不利儿童保护的无意识上。对教师而言,那些行为或学习上有特殊表现的儿童,往往是其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感到最为头痛的事,因此,教师开展儿童研究往往会选取这些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公开研究数据过程中,不少教师往往无视那些处境不利儿童的权益,以不恰当的方式公开之,间接伤害了这些儿童。如仍以拍照为例,随着微信的普及,不少中小学老师喜欢晒和儿童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有不少是老师认为的搞笑事件,且往往是通过教师的特殊地位向儿童了解到的一些隐私信息;比如,某个小学男生写给女生的所谓“情书”,“情书”中写了诸如“你是我的梦中情人,我们形影不离,我爱你”之类的话语,这些话语如稍加追问,很有可能会发现,该男生其实并不真正理解这些话语本身具有的特定涵义。对于这些信息,有些老师会直接拍照上传朋友圈或微博等公共空间,甚至连儿童的姓名都没有隐去!
由此我想起发生在2015年8月的一件事。当时,我儿子和他的小伙伴刚好面朝大海玩沙子,海的尽头是夕阳西下的美景;我在边上看书。忽然听到一声“excuse me”,我抬头一看,是一位外国朋友和我打招呼。原来他想知道,这两位男孩是否是我的孩子?如是,他能否对着他们的背影,拍一张儿童在夕阳西下的海边玩沙子的照片?可能是担心我有顾虑,他进一步说,他是澳大利亚人,他拍这样的照片纯属个人兴趣,不会把照片用于其他的功利目的。其实,当时如果他不问我,直接拍照离开,我可能也不会知道。但从他的举动看,他首先关切的是儿童需要被保护,因此,如果他想拍照,首先应征得监护人的同意。需要指出的,拍照者并非老师,但他在日常行为中却能随时想到儿童需要被保护。
不论是集体无意识还是个人无意识,既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尊重儿童的历史渊源有关,又与教师群体的习以为常有关;因此,对于我国教师而言,遵从研究伦理开展儿童研究就显得更为迫切。
有关教师的儿童研究引论的文章
学会关心每位儿童的成长是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内在价值。与关心学生的分数等外在价值相比较,学会关心每位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弥足珍贵。这样,关心每位儿童就意味着教师要为每位儿童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操心,及时洞察到每位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内在需要并迅速做出反应,进而帮助每位儿童学会关心他人。......
2023-07-30
要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做到主动预防在前,防患于未然,尽最大可能防止或减少事故的发生,尤其是较大事故的发生。由于预防措施合理,这几年来,发生在校园里的学生运动意外伤害事故大大减少。如表7所示,2006~2009年我校学生的运动损伤人数在逐年减少。......
2023-11-01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开展儿童研究时,关键是要直面儿童本身,而非带着各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假设或儿童分类学去观察儿童,否则不可能对所研究的儿童有所发现。[21]显然,在蒙台梭利看来,直面儿童除了能对儿童有所发现之外,也能保持教师的儿童研究的独立性、不轻易被权威论断所蒙蔽。(二)直面正常儿童在创办儿童之家之后,蒙台梭利直面的是正常儿童。......
2023-07-30
如前所述,M小学已经有相对稳定的机制帮助教师持续开展儿童研究,教师也从儿童研究中不断找到内在自生的发展力量。(二)组建更为灵活的儿童研究小组近年来,M小学教师基于儿童研究,不断提出自发的课题研究,这对于M小学儿童研究的持续开展是可喜的。对于上述(二)和(三)两方面的努力,第一章第三节普雷斯科特提出的儿童研究过程是一种可参考的思路,除此之外,展望学校对一名儿童的合作描述、瑞吉欧的工作坊也是可借鉴的。......
2023-07-30
(一)恢复教师对儿童成长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减少教师因过度关注学生角色而无意中阻碍其成长自2001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全方位改革已持续了16年。学生作为人的内在价值被忽视,既不是因为教师不了解课程改革的价值导向,也不是因为教师不尽责,而是教师过度关注“学生角色”的外在功利价值、家长和社会助推追逐功利价值的合力所致。......
2023-07-30
前述卡利尼曾提出了做儿童描述性评论的过程。描述作为儿童研究的首要方法,其大致思路如下。总体而言,教师日常做得最多的事是言说,然而,在描述中,教师的倾听先于言说。如第二章所指出的:描述性语言拒绝把人和事放在预先确定的思想类型中,这些思想类型用它们老一套和所有的驱动力压制着我们所有人。描述性语言吸引我们走进一种共有的人性中,并促使我们在许多方面和其他人建立联系,这是判断性语言所做不到的。......
2023-07-30
我国教师的儿童研究起步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儿童研究需要、近年来的政策导向和呼吁。如成尚荣撰文指出:“儿童研究是教师‘第一专业’”,“名师应当是优秀的儿童研究者”。[17]成尚荣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第一哲学想到了教师的第一专业问题,并认为:儿童研究应该成为小学教师乃至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第一专业;在儿童研究中,名师才会在专业发展中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2023-07-30
在我国,教师的儿童研究常常是零散的、不受重视的、甚至是缺席的,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儿童的概念经常被类别化和概括化,如优等生、学困生,或这个班学生等等,教师鲜能具体描述每位儿童的特征,并以此为据改革课程和课堂教学。同时,我国教师职前培养的有关政策中,也没有真正引导职前教师研究儿童。面对我国教师对儿童的固化认识,亟待恢复教师在儿童研究方面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以“返乡人”的视角去欣赏和研究身边的每位儿童。......
2023-07-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