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91年,《民事诉讼法》第81条对诉讼中的证据保全作了规定:“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但《民事诉讼法》没有对诉前证据保全作出规定。因此,中国处理这类案件时采取诉前证据保全没有法律可依据。这一规定可以避免因起诉而耽误证据保全的时机,使证据保全更加及时、有效。......
2023-07-30
在国际民事诉讼法中,确定证据可适用的法律,同样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国际民事诉讼中的证据领域,下列问题需要确定应适用的法律:(1)举证责任;(2)初步证据;(3)有关证据的自由裁量权;(4)举证方式的决定性效力;(5)举证方式的可接受性和可适用性以及提出证据的方法和形式。另外,国际民事诉讼法还要解决在用推定、供认和承认的方法确立证据时应适用哪国诉讼法的问题。
研究这些问题的国际民事诉讼法学著作者们所持的观点常常截然相反。其中,一个极端是主张概依法院地法解决,例如,在这个问题上,英美国家的学者们认为法院地法具有独一无二的权威(但流行于西方大陆法学论著中的观点并不主张只适用法院地法,而是允许有一些例外);而另一个极端是主张概依实体法律关系的准据法解决。第一类学说的出发点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适用法院地法于证据问题,能使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得到最充分的保证。而第二类学说的学者们则认为,只有当独立于法院来确定支配他们之间法律关系的实体法和有关证据的诉讼法规范时,当事人的权利才能得到保证。前类学说没有看到主观权利和证实它的存在所必需的证据之间关系如此密切,以致认为没有必要依据同一个法律来裁定有关权利和它的证据的问题。而第二类学说相信这种联系如此紧密,以致二者不能基于不同法律来决定,不能把证据和由它来证明的主观权利分开,任何主观权利对于当事人都没有价值,除非他能证明它的存在。当事人双方在缔结一个合同时,应明确属于他们的权利以及怎样能够证明这些权利的存在,如果举证责任、证据的可接受性和确定的效力都依法院地法而定,这一点就不能实现,因为在缔结合同时,当事人任何一方都不知道他可能在别的什么国家的法院主张他的权利。反对适用法院地法的学者们还试图证明,证据法的许多方面(如举证责任的规则、推定规则)并不是诉讼法制度,而是实体法规范,单这一点就足以排除法院地法的适用。
主张适用法院地法的学说认为上述理由并不能令人信服,因为,证据法规范(一般地说甚至整个诉讼法制度)的目的在于澄清客观真相,而每一个国家都认为它本国的诉讼法规范最适合于解释客观实际。所以,很容易理解,每一个国家都倾向于坚持适用它本国的诉讼法于证据问题。
必须指出,在确定证据方面应适用的法律时,应像国际民事诉讼法中的所有其他问题一样,使用演绎法得出以法院地法原则作为出发点是不正确的。在这里,也应该分别地研究各种不同的证据法制度,以考虑适用与有关制度的法律性质最相一致的法律:有些证据法制度要求适用准据法,有些要求适用行为地法,也还有一些要求适用法院地法。证据法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常被识别为具有实体法性质这一事实并不能证明有理由适用外国法,因为整个证据法属于诉讼法的范畴。在这方面英美法学家们的理解相当正确。但是,也不容置疑,在某些证据法问题上适用法院地法比在其他问题中要困难得多。当然,在国际范围内协调司法判决的需要更要求尽可能不机械地使一切问题受法院地法支配。
有关国际民商事诉讼程序导论的文章
中国1991年,《民事诉讼法》第81条对诉讼中的证据保全作了规定:“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但《民事诉讼法》没有对诉前证据保全作出规定。因此,中国处理这类案件时采取诉前证据保全没有法律可依据。这一规定可以避免因起诉而耽误证据保全的时机,使证据保全更加及时、有效。......
2023-07-30
本书基本上把上述审判后程序分为审判后申请程序与上诉程序二部分进行阐述。其中的重新审判申请、异议(或攻击)判决申请、第三人异议一般是针对已经生效的、不可再上诉的终局判决。[3]“攻击判决”这个名词在历史上似乎有根据。后来人们放弃了这样的看法,认为对作出错误判决的人,必须他的行为不检,才能提起控诉,从而上诉程序从攻击法官改变为攻击判决。虽然如此,近代诉讼法上仍然保留着攻击判决的概念。......
2023-07-30
委员会在获得的信息的基础上,准备了上述详尽论述的观点。决议指明需要什么样的资料,规定资料被提供的时限,说明如果决议没有被完全遵守可能会扣押财产,同时还通知公司其有权向欧洲法院提出复审决议的要求。这种两个阶段的程序已由欧洲法院批准。......
2023-07-30
在相同条件下,仲裁裁决由执行法官宣告在法国具有执行力。仲裁裁决适用有关法院判决之假执行的规则。此外,法国已加入1958年《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
2023-07-30
通过证据保全,可以为案件事实的认定以及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诉讼中证据保全程序的启动,应强调以当事人申请为原则,以法院依职权启动为例外。而诉前证据保全的启动方式限定为依利害关系人申请。因诉前证据保全尚未进入诉讼程序,故申请人限定为利害关系人,即民事权益可能受到损害或者与他人发生民事权益纠纷的主体,如专利权人、注册商标人、著作权人等。......
2023-08-16
商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规范或标准,将承担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不利后果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安排。在商法中规定商事诉讼证明责任的特殊分配规则有利于维护商业交易的安全,符合商法安定性和可预测性的要求。这是有关商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规定。商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中,有一个重要观点,认为并不存在可以解决一切商事案件的通用的分配方案,也不可能存在这样的标准。......
2023-07-31
民事诉讼立法修改与程序分化王亚新[1][2010年12月8日第5版“民事诉讼法修订专题”栏目]现行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简易”和“普通”这两种一审诉讼程序。拟议中的民事诉讼立法全面修改有必要充分考虑这些现实情况并做出有效回应,还需把吸收和规范实务中种种相关的改革尝试纳入视野。如果对现行民事诉讼法展开全面修订,构想有关一审诉讼程序的这种体系性方案却是势在必行。......
2024-01-19
(一)代表人诉讼的制度充实首先,就受通知权的保障而言,建议增加对当事人的送达方式,譬如法院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介对诉讼系属信息予以公开,并通过网络在线征集当事人的信息。但与此同时,还应注意防范因过度程序保障而产生诉讼拖沓的问题。示范诉讼启动后,让律师负责通知其代理案件中未参加示范诉讼的当事人,使其及时获取这一信息,若其对该程序启动有异议,可声明退出;反之,其需受示范判决的拘束。......
2023-08-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