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例外原则是泰勒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至今仍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原则。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就是著名的“泰勒制”。(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在以泰勒为代表的管理学家在美国倡导科学管理理论的同时,欧洲也出现了一些古典管理理论及其代表人物,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法约尔及其一般管理理论。......
2023-07-30
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代表人物研究的重点是生产过程、管理过程、组织建设,他们共同的缺点是没有重视被管理者。对管理过程中被管理者重要性的认识是哈佛大学教授梅奥提出来的,这标志着管理学的研究正式进入到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即管理理论的成长阶段,又称为人际关系与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
在管理思想的发展进程中,行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要归功于人,人的因素始终困扰着人们的思维,由此,对于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许多科学家也从不同的侧面对行为科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使得行为科学理论逐步完善起来。
(一)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早期的行为科学即人际关系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梅奥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他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芝加哥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实验。这是一系列有关人的行为的实验,试图探索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这就是著名的“霍桑实验”。
微阅读
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不是孤立的、只知挣钱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群体成员。个人的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作积极性上只具有次要的意义,群体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决定因素。因此,梅奥的理论也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或“社会人理论”。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人际关系学说提出后,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开始对管理问题产生了兴趣。他们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探索人的行为规律,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行为科学学派。古典管理学派注重研究任务的完成、生产效率的提高;行为科学学派注重研究人的动机、需要、行为的激励、人性问题和领导方式等。其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代表作是《激励与个人》。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并把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由低到高归纳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大类,也即五个等级。当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行动时,需要就转化为行动的动机。马斯洛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只有在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高级的需要。越是低级的需要,对人的活动动机作用越强,当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发生冲突时,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当然也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一些人为了追求高级需要而宁愿舍弃低级需要。
马斯洛认为,管理者要善于了解并满足员工的合理物质需要,注重员工的精神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关心和尊重员工,增强员工凝聚力。在满足员工基本需要之后,只有注意激发他们高层次的需要,如给予较高的薪水、更多的绩效工资、外出学习提高的机会、一定的领导职位等,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越是卓越的员工,越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高层次的需要满足。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1923-2000),美国心理学家、管理理论家、行为科学家。1957年,赫茨伯格提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简称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认为,人类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根据这两类不同的需要,人的行为动机因素可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大类。
激励因素是与人的工作有内在联系的一些因素,如工作的成就、绩效的认可或奖励、工作职责的加强、对未来的期望、职务的提升等,这类因素的改善和需要的满足能给员工很大的激励,使他们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助于有效、持久、充分地调动积极性。赫茨伯格调查发现,激励因素是影响和促使人们在工作中不断进取的内在因素。
保健因素是与人的工作环境等客观情况有关的一些因素,如工资福利、工作条件、聘任保障、人际关系等,当这些因素得不到满足或处理不当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情绪,挫伤其积极性。但即使这些因素都具备,也只能防止职工对工作产生不满情绪,而不能激发人们内在的积极性和更多的满意感。
3.麦格雷戈的XY理论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auglas M.Mc Gergor,1906-1964),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人性假设理论的创始人。针对管理者如何看待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问题,麦格雷戈在《企业中的人性方面》一书中阐明了两种观点。他认为,管理者采取何种管理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受人性理论的影响,并将人性假设为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认为,一般人天生好逸恶劳,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他们更愿意受人控制,听从指挥,逃避责任,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由于人们不愿意工作,所以不得不采取奖赏、惩罚等手段驱使其工作。而Y理论则认为,人的天性并不好逸恶劳,在适当的条件下,人还是乐于工作的。如果让人们参与实现组织的目标,那么他们会进行自我指导与自我控制,而不是被动地受上级控制;如果让人们从工作中获得足够的满足感,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完成任务,甚至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人会倾向于去接受和谋求责任。
X理论代表了传统的观点,而麦格雷戈则对人性持有Y理论的观点,认为人们并非天生喜欢无所事事、厌恶工作,管理者只要善于沟通和员工的关系,创造和谐气氛就能激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是以人为中心研究管理问题,这是管理学发展的一个重大演变。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组织中的任何工作都需要人去做。管理者只有学会了解人的行为,理解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实现领导与管理。
微阅读
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不是孤立的、只知挣钱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群体成员。个人的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作积极性上只具有次要的意义,群体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决定因素。因此,梅奥的理论也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或“社会人理论”。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人际关系学说提出后,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开始对管理问题产生了兴趣。他们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探索人的行为规律,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行为科学学派。古典管理学派注重研究任务的完成、生产效率的提高;行为科学学派注重研究人的动机、需要、行为的激励、人性问题和领导方式等。其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代表作是《激励与个人》。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并把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由低到高归纳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大类,也即五个等级。当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行动时,需要就转化为行动的动机。马斯洛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只有在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高级的需要。越是低级的需要,对人的活动动机作用越强,当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发生冲突时,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当然也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一些人为了追求高级需要而宁愿舍弃低级需要。
马斯洛认为,管理者要善于了解并满足员工的合理物质需要,注重员工的精神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关心和尊重员工,增强员工凝聚力。在满足员工基本需要之后,只有注意激发他们高层次的需要,如给予较高的薪水、更多的绩效工资、外出学习提高的机会、一定的领导职位等,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越是卓越的员工,越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高层次的需要满足。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1923-2000),美国心理学家、管理理论家、行为科学家。1957年,赫茨伯格提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简称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认为,人类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根据这两类不同的需要,人的行为动机因素可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大类。
激励因素是与人的工作有内在联系的一些因素,如工作的成就、绩效的认可或奖励、工作职责的加强、对未来的期望、职务的提升等,这类因素的改善和需要的满足能给员工很大的激励,使他们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助于有效、持久、充分地调动积极性。赫茨伯格调查发现,激励因素是影响和促使人们在工作中不断进取的内在因素。
保健因素是与人的工作环境等客观情况有关的一些因素,如工资福利、工作条件、聘任保障、人际关系等,当这些因素得不到满足或处理不当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情绪,挫伤其积极性。但即使这些因素都具备,也只能防止职工对工作产生不满情绪,而不能激发人们内在的积极性和更多的满意感。
3.麦格雷戈的XY理论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auglas M.Mc Gergor,1906-1964),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人性假设理论的创始人。针对管理者如何看待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问题,麦格雷戈在《企业中的人性方面》一书中阐明了两种观点。他认为,管理者采取何种管理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受人性理论的影响,并将人性假设为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认为,一般人天生好逸恶劳,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他们更愿意受人控制,听从指挥,逃避责任,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由于人们不愿意工作,所以不得不采取奖赏、惩罚等手段驱使其工作。而Y理论则认为,人的天性并不好逸恶劳,在适当的条件下,人还是乐于工作的。如果让人们参与实现组织的目标,那么他们会进行自我指导与自我控制,而不是被动地受上级控制;如果让人们从工作中获得足够的满足感,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完成任务,甚至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人会倾向于去接受和谋求责任。
X理论代表了传统的观点,而麦格雷戈则对人性持有Y理论的观点,认为人们并非天生喜欢无所事事、厌恶工作,管理者只要善于沟通和员工的关系,创造和谐气氛就能激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是以人为中心研究管理问题,这是管理学发展的一个重大演变。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组织中的任何工作都需要人去做。管理者只有学会了解人的行为,理解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实现领导与管理。
微阅读
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不是孤立的、只知挣钱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群体成员。个人的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作积极性上只具有次要的意义,群体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决定因素。因此,梅奥的理论也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或“社会人理论”。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人际关系学说提出后,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开始对管理问题产生了兴趣。他们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探索人的行为规律,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行为科学学派。古典管理学派注重研究任务的完成、生产效率的提高;行为科学学派注重研究人的动机、需要、行为的激励、人性问题和领导方式等。其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代表作是《激励与个人》。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并把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由低到高归纳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大类,也即五个等级。当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行动时,需要就转化为行动的动机。马斯洛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只有在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高级的需要。越是低级的需要,对人的活动动机作用越强,当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发生冲突时,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当然也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一些人为了追求高级需要而宁愿舍弃低级需要。
马斯洛认为,管理者要善于了解并满足员工的合理物质需要,注重员工的精神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关心和尊重员工,增强员工凝聚力。在满足员工基本需要之后,只有注意激发他们高层次的需要,如给予较高的薪水、更多的绩效工资、外出学习提高的机会、一定的领导职位等,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越是卓越的员工,越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高层次的需要满足。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1923-2000),美国心理学家、管理理论家、行为科学家。1957年,赫茨伯格提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简称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认为,人类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根据这两类不同的需要,人的行为动机因素可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大类。
激励因素是与人的工作有内在联系的一些因素,如工作的成就、绩效的认可或奖励、工作职责的加强、对未来的期望、职务的提升等,这类因素的改善和需要的满足能给员工很大的激励,使他们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助于有效、持久、充分地调动积极性。赫茨伯格调查发现,激励因素是影响和促使人们在工作中不断进取的内在因素。
保健因素是与人的工作环境等客观情况有关的一些因素,如工资福利、工作条件、聘任保障、人际关系等,当这些因素得不到满足或处理不当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情绪,挫伤其积极性。但即使这些因素都具备,也只能防止职工对工作产生不满情绪,而不能激发人们内在的积极性和更多的满意感。
3.麦格雷戈的XY理论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auglas M.Mc Gergor,1906-1964),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人性假设理论的创始人。针对管理者如何看待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问题,麦格雷戈在《企业中的人性方面》一书中阐明了两种观点。他认为,管理者采取何种管理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受人性理论的影响,并将人性假设为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认为,一般人天生好逸恶劳,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他们更愿意受人控制,听从指挥,逃避责任,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由于人们不愿意工作,所以不得不采取奖赏、惩罚等手段驱使其工作。而Y理论则认为,人的天性并不好逸恶劳,在适当的条件下,人还是乐于工作的。如果让人们参与实现组织的目标,那么他们会进行自我指导与自我控制,而不是被动地受上级控制;如果让人们从工作中获得足够的满足感,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完成任务,甚至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人会倾向于去接受和谋求责任。
X理论代表了传统的观点,而麦格雷戈则对人性持有Y理论的观点,认为人们并非天生喜欢无所事事、厌恶工作,管理者只要善于沟通和员工的关系,创造和谐气氛就能激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是以人为中心研究管理问题,这是管理学发展的一个重大演变。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组织中的任何工作都需要人去做。管理者只有学会了解人的行为,理解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实现领导与管理。
有关学前教育管理学的文章
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例外原则是泰勒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至今仍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原则。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就是著名的“泰勒制”。(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在以泰勒为代表的管理学家在美国倡导科学管理理论的同时,欧洲也出现了一些古典管理理论及其代表人物,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法约尔及其一般管理理论。......
2023-07-30
学前教育管理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学前教育管理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管理,即学前教育行政;微观的学前教育管理指各类具体的托幼机构的管理,如幼儿园、托儿所、早教中心的管理。学前教育管理学以学前教育领域的宏观和微观的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为对象,研究范围包括学前教育行政及各类托幼机构的管理过程。学前教育管理学以追求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最大效益为目的。......
2023-07-30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党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及时根据解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结合儿童教育的需要,制定了相应的学前教育行政管理政策,为我国学前教育行政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管理,1949年10月,教育部在初教司内设“第二处”,主管全国学前教育工作。......
2023-07-30
从纵向的管理过程来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过程阶段理论。(二)“戴明环”理论威廉·爱德华兹·戴明是美国管理学家、统计学家,他首创“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提出了管理过程理论。戴明将这四个环节视为管理的最基本的职能活动,四个环节按照顺序安排在圆环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圆环不断旋转,反复循环,将管理活动不断向前推进。戴明的管理过程理论被称作“戴明环”理论。......
2023-07-30
一方面,托幼机构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一部分,但它又明显地不同于小学、中学,幼儿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因此,学前教育管理要依据学前教育的特殊性,探索和实施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目前学前教育在我国不属于义务教育,我国幼教事业管理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体现的正是这一特点。......
2023-07-30
幼儿园的总体目标是由幼儿园的性质及其职能决定的。该章的第五条提出了幼儿园体、智、德、美教育各方面的具体目标,对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容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体现了国家、社会对新生一代要求的总方向。要学习和领会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尤其是教育方针、幼儿园法规,以及上级部门对某一时期、某项工作任务的要求或指示等。这是制定幼儿园工作目标及计划方案的主要依据,以便确保幼儿园管理目标的正确方向。......
2023-07-30
“管理”一词,通常理解为“管辖”和“处理”。b.管理的主体是组织机构中的管理者。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合理组织生产力的管理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专门的管理部门与管理者出现了,管理成为社会劳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特殊职能。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所具有的监督劳动、维护生产关系的特性。......
2023-07-30
学习和研究学前教育管理的常用方法主要有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和案例法等。调查法是学前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常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实践证明,案例法也是研究学前教育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对学前教育管理现象和问题的研究与探索,要注意根据不同的目的、对象,选择运用适宜的方法。......
2023-07-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