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当了宰相后,倾心巴结武惠妃和高力士等,使出手段,竭力攻击和诋毁张九龄。李林甫急于树立自己的权威。李林甫阴阴而笑,扬长自去。李林甫大怒,唆使唐玄宗,命在朝堂上把周子谅处以杖刑,然后流放。后人则用“口蜜腹剑”,概括其性格特征。李林甫试图接近太子,遭到拒绝。李林甫在打击、迫害异己的过程中,起用一批政治打手,其中包括王、杨慎矜、吉温、罗希奭、张瑄、卢幼临、柳升等。......
2023-07-21
历史上的郑国,开国国君是西周宣王的弟弟姬友,称郑桓公。春秋初期,郑国都新郑(今河南新郑),曾为强国,后来内乱不断,逐渐衰弱。公元前6世纪,出了一位贤相叫公孙侨,致力于改革,一度使郑国出现了新的气象。
公孙侨(公元前?~前522年),字子产,一字子美、成子。史书上大多称他为子产。为人有见事之明,应变之略,因此在同僚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公元前566年,权臣子驷杀死郑釐公,拥立五岁的姬嘉为国君,是为郑简公。子驷为相辅政,独揽大权。三年后,子驷野心膨胀,意欲杀郑简公,自立为国君。公子子孔遂杀子驷,自己为相。子孔和子驷一样,也想杀郑简公,取而代之。子产为了维护郑国的稳定,劝导子孔说:“子驷干了大逆不道之事,你诛杀之。现在,你又要效法子驷,是乱无时息也。”子孔不敢贸然行事,打消了杀害国君的念头。
公元前554年,郑简公长大了,愤怒地杀了专权乱政的子孔。贵族大夫子皮趁机推荐子产为相。子产为难地说:“我们郑国土地狭小,且处于大国之间,易受别人欺凌。再则,郑国公族势力强大,恃宠专横的人很多。我怕不能治理好国家。”
子皮说:“我率公族所有的人听命于你,谁敢说半个‘不’字?国不在小,小事能大,只要治理得当,郑国自会宽舒缓和,大有发展的余地。”
子产得到子皮的支持,开始为卿(相当于宰相)。恰遇一件大事,需要公族成员子石去办。为了办好此事,子产将一座城邑赏赐给子石。大夫太叔反对子产的做法,责难说:“郑国是所有郑国人的国家,你怎能随便将城邑赏赐给子石呢?”
子产说:“一个人没有欲望是很难的。我现在就是要满足一些人的欲望,鼓励他们替国家办事,而且责成把事情办好。赏赐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调动办事者的积极性。那座城邑是跑不了的,归根到底还在郑国,赏赐给子石,怕什么?《郑志》说:‘安定国家,必大焉先。’所以,我要先使大族安定下来,以观其后果。”
实践证明,子产的做法没有错。子石把那件大事办成了,表示要退还城邑。子产兑现承诺,坚持把城邑赏赐给子石,因而受到了其他公族的拥护和爱戴。
子产着手改革郑国内政。一是整顿土地疆界和沟洫,使之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二是制定按“丘”征收赋税的制度,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三是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把刑书(法律条文)铸于鼎上,公布于众,不毁乡校(乡间公共场所),广泛听取国人的意见。当时的人迷信思想严重,普遍相信“天道”。子产断然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子产的改革措施迅速取得成效,郑国的经济、文化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郑简公尊重子产,封赏他六座城邑。子产谦让,只接受三座城邑。
子产为相,用人处事,注重坚持原则。一次,子皮提出让年轻而又老实的尹何出任某邑的邑令(相当于县令)。子产说:“这个人过于年轻,行吗?”
子皮说:“尹何谨慎厚道,我很喜欢。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学习一下,不算坏事。”
子皮是郑国公族的头面人物,而且是子产的恩人,按说子产应该答应。但是,子产出于公心,说:“不行!你喜欢尹何,竟要把一个邑交给他治理,这好比一个人还不会拿刀,就要他去割草砍柴,势必会使他受伤。你喜欢别人,却让别人受伤,那么谁还敢讨得你的喜欢?又好比你有一匹美锦,是绝不会让别人用来学习剪裁的。邑令也是个不小的官职,而让一个生手去学习治理,这比美锦可要珍贵得多啊!我只听说人学习之后才去管理政务,没听说拿管理政务来当做学习的。非要那样做,受到伤害的恐怕不仅是尹何,还有众多的百姓。比如打猎、射箭,驾车熟练了,就能猎取到禽兽;反之,一个人从未驾过车射过箭,那么只会车翻人伤,怎会获取到猎物呢?”
子皮听了这番话,大为感动,说:“你说得太好啦!我听说君子总是在想大的和远的事情,小人只会想小的和近的事情。我就是小人哪!衣服穿在我身上,我会小心爱惜它;而邑令之类的官职是庇护自身的,我却疏忽它和轻视它,真是糊涂啊!没有你的忠告,我是不懂得的。从前我说过:‘你治理郑国,我管好家族。’现在看,还很不够。因此,我请求你,即使是我们家族的事,也听凭你决断和处理。”
子产作为一国之相,既要处理内政问题,又要处理外交问题。当时,郑国北有晋国,南有楚国,东有鲁国和齐国,西有秦国。它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外交关系处理不当,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子产表现出卓越的外交才干,巧妙地与各国周旋,从而为郑国赢得了生存的空间。
当时晋国最为强大,处于霸主地位。晋平公时由大臣范宣子专政,常向周围小国榨取贡献,数量惊人,给小国造成沉重的负担。公元前549年,子产给范宣子写信,劝其“轻币”,即多修德,少聚贿。他在信中说:“你治理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过你的美德,只听说过你的贪婪。对此,我迷惑不解。我听说,君子领导国家和家族,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诸侯的财物都聚集到晋国,那么诸侯就会离心;你若将它占有,那么晋国人民就会离心。诸侯离心,晋国就会受到损害;晋国人民离心,你和你的家族就会受到损害。为什么要那样贪恋财货呢?晋国用得着那样多的财货吗?美好的名声,是装载美德的车子;美德,是国家和家族的基础。国有美德,才会强盛;人有美德,才会快乐。你不会不知道大象吧?大象正因为有象牙,所以毁了自己。这是因为象牙是珍贵的财货啊!”
范宣子读了子产的信,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减轻了各国诸侯的贡献。
公元前542年,子产陪同郑简公赴晋国参加盟会。晋国因为一件丧事,只将郑国君臣安排在简陋的馆舍居住,没有接见他们。子产不动声色,命人拆毁了馆舍的围墙,自行安顿了车马队伍。晋平公派大臣士文伯责备子产。子产振振有词地回答说:“我们郑国地方狭小,处在大国之间,而大国索取贡物,没有确定的时间。我们举国动员,征集财物,作为会盟的贡献,而你们正忙于自己的事,既见不上你们的国君,又没接到通知,不知何日举行盟会。没有仪式,我们不敢擅自贡献财物;财物若经风吹雨淋,霉烂变质,肯定还是我们的罪过。我听说当年晋文公为霸主的时候,前来的诸侯所住的宾馆,就像宫殿一样,服务周到,礼仪齐全。诸侯住在这里,就像住在家里一样,什么也不用担心。现在,那些宾馆犹在,绵延数里,而你们却让诸侯住在奴隶住的地方,大门那样窄,车马进不来,难道让我们翻墙不成?请转告你们的国君,赶快确定盟会的日期,我们贡献了礼物,然后给你们修好围墙再走。怎样?”
士文伯赶紧把子产的话报告晋平公。大臣赵文子说:“确实,我们做得很不好,用奴隶住的房子接待会盟的诸侯,这是一大过错。”
晋平公也有所悟,命士文伯向郑国君臣表示道歉,同时很快会见郑简公,礼仪分外隆重,宴会气氛热烈,回赠礼物丰盛。事后,晋平公称赞子产说:“善,博物君子也!”从此,晋国改变粗暴无礼的作风,再不怠慢各国诸侯了。
公元前541年,楚国和郑国联姻,楚公子熊围(后来的楚灵王)将娶郑国贵族公孙段之女为夫人。熊围接受楚王命令,以迎娶新娘为借口,率领兵马,前往新郑,企图趁机攻袭郑国。子产识破熊围的阴谋,派人与熊围交涉,坚决不让楚国的士兵进城,只能在城外的帐篷里举行婚礼。此举使郑国避免了一场劫难。
郑简公死后,子产还辅佐郑定公、郑献公、郑声公三位国君,执掌国政共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子产生了重病。病中,他不忘把自己的执政经验传授给后人,对大夫太叔说:“我死后,你必定执政。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火性猛烈,人们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性软弱,人们喜欢它玩弄它,所以很多人死于水。相比而言,为政宽比猛难。”
子产死后,太叔果真为相。他一度重宽轻猛,致使盗贼很多,不禁后悔地说:“我若早听子产的话,何至于此?”他随即改变政策,用宽大调剂严厉,用严厉调剂宽大,这才使郑国的形势有所好转。
子产生前与孔子是很好的朋友,彼此犹如兄弟。孔子对子产的执政之道非常赞赏,说:“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他还引用《诗经》里的话,说明宽和猛的辩证关系;指出只有宽猛相济,才是最好的治国方法。子产死后,孔子流着泪说:“古之遗爱也!”意思是说,子产是具有古代那种仁爱之风的人哪!
有关中华宰相故事的文章
李林甫当了宰相后,倾心巴结武惠妃和高力士等,使出手段,竭力攻击和诋毁张九龄。李林甫急于树立自己的权威。李林甫阴阴而笑,扬长自去。李林甫大怒,唆使唐玄宗,命在朝堂上把周子谅处以杖刑,然后流放。后人则用“口蜜腹剑”,概括其性格特征。李林甫试图接近太子,遭到拒绝。李林甫在打击、迫害异己的过程中,起用一批政治打手,其中包括王、杨慎矜、吉温、罗希奭、张瑄、卢幼临、柳升等。......
2023-07-21
自后唐至后周,出了一个八面玲珑不倒翁式的宰相,历事五姓十个皇帝,世故圆滑,左右逢源,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冯道作为后唐宰相,全无气节,又乖乖地拜倒在石敬瑭的脚下。冯道认为中原已归辽所有,立刻主动前来,拜见耶律德光。冯道以吹捧对方和辱骂自己,取悦于人。冯道摇身一变,又成为后汉的太师。冯道自告奋勇,前往迎接。冯道看不起柴荣,顶撞说:“陛下未可比唐太宗。”冯道以为,柴荣亲征,必然失败。......
2023-07-21
周文王时,姬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姬旦摄政期间,最看重的是人才。东汉末年,曹操在《短歌行》诗中,称颂姬旦的胸怀和品质,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统治阶级若有姬旦那样的胸怀和品质,那么必然会“天下归心”,世界安宁。......
2023-07-21
杨国忠原名杨钊。期间,恶习不改,犯了军规,军屯长官鄙视其为人,处以笞刑,赶出军营。杨国忠的崛起,引起了李林甫的高度警觉。杨国忠效法李林甫,决定培植已任剑南节度使的鲜于仲通。杨国忠兼任兵部侍郎,奏请明皇,命鲜于仲通攻击南诏,收复失地。不过,杨国忠仍在长安,这些新职务只能“遥领”。于是,唐玄宗召见杨国忠,命他即刻动身。杨国忠收拾行装,择日起程。杨国忠据此大做文章,查出王鉷曾请术士相面,术士称其有“帝王......
2023-07-21
须贾以为范雎私通齐国,出卖魏国机密,所以才获得齐王的欢心。须贾怀疑范雎的行动,向魏国国相魏齐作了汇报。魏齐大怒,不问青红皂白,命将范雎处以杖刑,打断一根肋骨,打落两颗牙齿。范雎无从分辩,伪装死去。魏齐命人用芦席裹尸,置于茅厕,人们如厕,随意将尿尿到范雎身上。不过,这一情况并未对外宣布,以致各诸侯国均认为,秦国的国相就是张禄。......
2023-07-21
张易之请求姚崇办理私事,被断然拒绝。姚崇时年六十四岁,前来见驾。姚崇叩头,说:“皇上圣明,天下幸甚!宰相职务,臣接了!”翌日,唐玄宗颁旨,正式任命姚崇为中书令,兼兵部尚书,封梁国公。此外,姚崇还建议拆除前朝所建的“天枢”和“石台”等浮华建筑,禁绝奢靡之风。姚崇非常高兴,说:“救时宰相,亦非易得,果能如此,我愿足矣!”“救时宰相”,其言不虚。姚崇对此极为关注,饬令州县,全力捕杀蝗虫。......
2023-07-21
董卓当相国的时间很短,然其凶恶和残暴,以及对国家和社会所造成的破坏,说来令人发指。董卓的行径,激起天怒人怨。董卓无故将他杀死,受其牵连而冤死者,达数千人。他们咒骂董卓早日暴死。董卓的尸体被暴弃街头,任人践踏。暴戾狰狞的魔鬼董卓死了,党羽李傕、郭汜,趁机以为董卓报仇为名,聚兵十万余人,围攻长安,把汉献帝挟持在自己手中,继又展开混战,局势更乱,广大百姓蒙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和浩劫。......
2023-07-21
李斯权衡轻重,投到吕不韦门下,很快显示出了过人的才华。嬴政具有宏大的政治抱负,思想的主导倾向是法家。嬴政采纳李斯的建议,对外战争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李斯阐述的用人方略,对于嬴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想这引起了李斯的嫉妒,他反复进言,声称韩非怀有异心,唆使嬴政将韩非逮捕下狱。为了巩固新生的封建国家,嬴政在李斯等人的辅佐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制统治。......
2023-07-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