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陪读策略:别样的《狮子爸爸的茶会》

陪读策略:别样的《狮子爸爸的茶会》

【摘要】:《狮子爸爸的茶会》借用了孩子们熟知的动物角色,生动诙谐地描绘出一个让孩子们憧憬的茶会。或许,带着孩子读一读《狮子爸爸的茶会》,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正所谓作品反映作者,支撑《狮子爸爸的茶会》的是熏陶作者马克·斯佩林成长的英国文化,以及他具备的科学知识。

书本简介

这是一场独特的茶会,这里有一个令人捧腹的误会。狮子爸爸原本打算办一场安静的、属于家庭内部成员的茶会,但现实是预想中的茶会被各种“不速之客”打乱,从狂欢闹腾到安静克制,动物们的变化有趣极了,结局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狮子爸爸的茶会》(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借用了孩子们熟知的动物角色,生动诙谐地描绘出一个让孩子们憧憬的茶会。作者马克·斯佩林的构思极为巧妙,在分享童话王国茶会的同时,引领孩子们走进学习“规矩”的课堂,也引出了关于“规矩”教育的探讨和分享,写给孩子,也写给大人,不失为亲子共读的好故事。

力荐理由

马克·斯佩林的绘本故事充满了英式幽默。《狮子爸爸的茶会》从孩童的视角出发,在接连不断的意外和惊喜中,对不同场合中的安静与热闹作出了选择,告诉孩子何时该动,何时该静,这动静之间的边界在哪里。更重要的是,通过“安静茶会变吵闹派对”这样一出搞笑的意外,明确人际交往中的一条准则——遵守约定。无论是在一开始,动物们老老实实听从约定,保持彬彬有礼的安静,还是后来大家一致同意才变回闹腾的大狂欢,其中包含的核心便是对约定的尊重,也就是狮子爸爸讲的“规矩”。规矩就是尊重彼此,遵守约定。这里面,体现了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也是对儿童形成契约精神的启蒙,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绘本,整本书的文字不多,却妙趣横生。最明显的体验在于那些大小不一、不按规则排版的文字,配合着不断发展变化的情节和图画,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活泼的律动感,充分调动了视觉与听觉,让阅读变得趣味十足,自然间拉近了跟孩子的距离。另一方面,有些短短的句子看似只说了一半,不够完整,实则巧妙留白,创造了更多想象的空间。

当然,书中的小细节也不容忽视。作者马克·斯佩林和插画师莎拉·沃伯顿可以说配合得天衣无缝,一个个精美的印花茶具,“英式下午茶”风格的点心盘,表情各异的动物……无不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虽然整本书的画面看起来有点“杂乱”,到处布满各种植物美食和动物,色彩搭配也是花花绿绿“迷人眼”,但这才是真正的儿童视角。孩子不会在意“乱”,反而最喜欢丰富的色彩和图案,会更忍不住从中寻找各种细节,阅读体验的快乐便从中来。

陪读策略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式熊孩子”遭到吐槽,我们往往指责背后的家长在教育时出现无原则的失误;可当更多的孩子“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按照成人世界的标准表现自己,学着循规蹈矩地说话、思考,我们又惋惜他们早早失去孩童本该有的天真自由。规矩和天性,真的只能对立吗?或许,带着孩子读一读《狮子爸爸的茶会》,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火眼金睛来找“茬”

绘本,可看,可读,可赏。当孩子初次接触阅读的世界,绘本无疑是最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形式。尤其对于低龄儿童,当拿到《狮子爸爸的茶会》这本书,第一时间肯定会被色彩鲜艳的图画吸引,马上兴致勃勃地往下翻。抓住这个兴趣点,就可以引导孩子擦亮自己的“火眼金睛”,到图片中找找“茬”,如果学会关注图片中的细节,说不定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信息呢!于是,借着学校“阅读周”活动的契机,我在班里进行了一次共读指导。

封面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小朋友去观察:“把书本展开来,你发现了什么?”小朋友马上看出这是一幅完整的图画。

“数一数有哪些动物?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茶会?”看来这真是一个真热闹有趣的茶会呀!

“再接着读读题目,谁又有发现?”孩子们自信地举起手——原来,书名处就能找到“爸爸”两字中藏着的一对传神的小眼睛,而且和下图小狮子眼睛的朝向是一致的。

“翻开扉页,除了书名、作者和出版社,它还补充了封面没有的信息,你能找到吗?”

有的孩子回答:“左右两边有黑猩猩的手和大象的长鼻子。”

有的说:“点心摆得很整齐,说明狮子爸爸精心准备过。”

还有的关注到每层放了什么点心。

当然,正文里的细节就更多、更丰富了。当小动物们彻底放松了,恢复了无拘无束的本性,整个茶会的气氛变得一派热闹。此时我继续问:“小朋友们比一比,谁能发现更多有趣的小细节?”比如在原来安静的茶会上,长颈鹿努力低头依然够不到手里的茶杯,而到了欢闹的派对,长颈鹿只露出一个头;几只小老鼠一个叠一个站在鳄鱼肩膀上,高度刚好可以把蛋糕喂给长颈鹿吃;还有花蛇吃得饱饱的,背上鼓起一个蛋糕形状的大包;孔雀满脸得意地对着游客开屏;鹦鹉拿着话筒唱得陶醉;企鹅在桌上跳舞;猩猩荡起秋千……通过一个个表情和动作,孩子们体会到动物们从内到外释放天性的欢乐。

阅读并不枯燥,要想获取更细微的信息,不妨试试这种小游戏的形式,只要稍加引导,每个孩子都能用上自己的“火眼金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们读图的能力,而发现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体验也就油然而生了。

读出“大千世界”

看似薄薄一本书,其实藏着与作者紧密相连的一方世界。正所谓作品反映作者,支撑《狮子爸爸的茶会》的是熏陶作者马克·斯佩林成长的英国文化,以及他具备的科学知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跟孩子们聊一聊英国的文化,分享书中出现的各种动物的特点,通过阅读打开拓展视野的窗口,让孩子们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

在正式读文本内容之前,我设计了几个问题。首先提出疑问:“书名为什么是《狮子爸爸的茶会》?不能是其他动物吗?”然后当场打开电脑,跟着孩子一起上网查了关于英国文化的小资料,看介绍风土人情的视频短片。这时候孩子们就知道了——因为作者是英国人,英国人非常崇拜威猛的狮子,就像我们中国人崇拜龙一样。接着帮助孩子了解茶文化:“为什么选择开茶会呢?”原来,英国喝下午茶的传统习惯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是享受生活和社交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非常讲究,对喝茶时间、地点、礼仪甚至茶具、点心都有相应的要求。最后,引导孩子们结合扉页观察,加深对茶文化的认识:“说说你从中知道的茶文化。”不难发现:第一层摆放三明治和水果,第二层摆放糕点,第三层摆放蛋糕。如此讲究,难怪狮子爸爸一定要用那套印着玫瑰花图案的精美茶具呀!

除了英国的风俗文化外,该绘本还能科普很多动物知识。我让孩子们利用课外阅读学到的知识思考:故事里藏了哪些有关动物的小知识?一些孩子发现动物们会有不同的叫声——小猪是“呼噜”,犀牛是“吭哧”;有人提到臭鼬爱放屁是一种对付敌人的方式;说到树懒的时候,一个男生立刻联想到《疯狂动物城》里的闪电,一时间大家都在模仿闪电特别慢的样子,还有孩子猜测:“树懒太慢了,所以没赶上茶会。”那么现实生活中树懒是不是真的很慢呢?什么原因会这样?鸵鸟为什么要把头埋在沙子里?别的动物有什么有趣的特点?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一连串问号蹦了出来,无穷无尽的动物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探寻。

阅读应该是活的,是发散而无边界的,应跳出一方纸的局限。好奇是学习的驱动力,孩子因为感兴趣就会忍不住去了解、探索外部的世界。假如鼓励孩子一直保持这样的习惯,那将会有多大的收获啊!

遵守规则,更尊重孩子

《狮子爸爸的茶会》里的狮子爸爸是个标准的英国绅士,他想要一个安静、有规矩的茶会,并且用各种理由拒绝了小狮子邀请别人的想法。于是来参加茶会的小动物们只能表现得规规矩矩。实际上这就是对社会契约的一种认同,不管是什么身份,在这个社会上必须要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并遵守约定。随着共读的深入,我在不断追问中促使孩子思考,明白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规矩。

我问:“黑猩猩总是调皮捣蛋,大肚猪总把面包拱来拱去,犀牛横冲直撞等等,这些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感觉呢?”孩子们脱口而出:“这样的行为不好。”“很没有礼貌。”“让人讨厌。”

读到茶会开始,我又抛出问题:“现在大家都很安静,很优雅。你觉得怎么样?”

孩子们都给出肯定,毕竟到别人家做客,要尊重主人家的规矩。讲礼貌、懂礼仪才会受欢迎。学会守规矩,才不会成为让人头疼的“熊孩子”呀。

“假如你是这些小动物,你会有什么感觉?”

“如果我是小狮子,我觉得要一直保持安静,这太不好玩了!”

“我觉得对于其他的动物来说也太拘束了,那么多小伙伴,那么多好吃的,偏偏要忍住,多没劲儿啊!”

我继续问:“如果你是游客,你有什么感觉?”

孩子们纷纷皱起眉头:“太奇怪了,我觉得不像动物园。”“好无聊,不想看了。”“动物不动,那看什么呀?”

故事高潮在于后来动物们把茶会变成狂欢party,找回了原本该有的活泼、自由,放松地沉浸在欢乐中。相应改变的是游客的表情、姿势,一瞬间整个动物园都“活”了起来。我的问题没停:“你喜欢哪种茶会?”这时候孩子们也活跃起来,按捺不住:“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动物园,大家都很开心,我喜欢这样热闹的茶会。”“我喜欢安安静静的小茶会。大派对太吵闹,到处臭气烘烘、乱七八糟,浪费了很多食物,还会污染环境。”

每个年龄段,每种身份都有相应该遵守的“规则”。让孩子懂规矩,养成良好习惯是教育的本意,但孩子要遵守的“规矩”不能披着成人标准的外衣。若打着爱的名义过度强制,只会让儿童天性中的快乐早早消散。阅读也一样,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哪种理解和感受,都应该珍视孩子自己的视角。

初见成效

选择读《狮子爸爸的茶会》之前,没有想过这薄薄几页纸的绘本,能让孩子们碰撞出如此多的思维火花,其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发现。读完这本书,孩子们纷纷开始有了关注细节的意识,更加重视书中的插图,不再是匆匆一翻而过;如果遇到感兴趣的知识点,有了主动查阅资料、拓展积累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懂得要遵守“规矩”,日常中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而言,阅读的能力在提高,阅读的体验在丰富。

此外,亲子共读过这本书后,许多家长也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在“立规矩”和保留个性之间把握平衡。对外待人接物有分寸,对内自我发掘极限,才是给孩子最合适的自由。

或许,挑个天气晴好的下午,和孩子一起开场茶会,试着让孩子自己安排、准备,说不定会带给我们又一重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