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页岩气开采环境风险研究现状简析

页岩气开采环境风险研究现状简析

【摘要】:面对页岩气开发中可能遇到的环境风险,我国一些学者未雨绸缪,参照国际开发经验展开了相关研究。陆争先等认为开采页岩气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但同时也会带来较大的环境风险。结合国内外页岩气开采流程和技术现状,深入分析了页岩气开采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包括土地占用和污染、水资源消耗、水资源污染、大气环境影响和地质灾害。

面对页岩气开发中可能遇到的环境风险,我国一些学者未雨绸缪,参照国际开发经验展开了相关研究。夏玉强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马塞勒斯(Marcellus)页岩区为例,分析了其开采现状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总结了美国页岩气开发在水资源监管上带来的启示。陈莉、任玉结合美国页岩气开采中引发的生态环境风险,认为由于我国面临地理环境限制,存在环境立法漏洞,页岩气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更不容忽视,提出我们应重视页岩气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价,发展以完善技术和环境立法相结合的措施,防范环境污染隐患。陈刚、李瑞娟等建议我国应制定一套完整的环境管理体系,包含基础研究、初期评价、过程管理、应急管理等内容,形成中国页岩气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毛成栋、张成龙专门介绍了国外页岩气环境监管法规政策,认为应坚持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原则,开展页岩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构建页岩气开采环境保证金制度,完善页岩气环境监管的法律法规。丁贞玉、刘伟江、张利宾等对美国页岩气开发中有关水环境监管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进行了梳理探索,并提出我国页岩气大规模开采水环境监管思路及技术方向。鲍健强、章许、旷野等认为中国不能照搬照抄美国页岩气开发模式,应吸取其在页岩气环境管理问题上滞后所带来的监管主动性不足的教训,逐步建立环境风险应急管理体系。

胡庆明(2014)认为重庆焦石坝地区的页岩气发现是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新开端、转折点,目前该地区页岩气田已进入商业化开发阶段,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参与会战的施工单位牢固树立生态环保、安全生产和责任担当意识,加强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建立环境风险防控技术规范体系,强化风险监管机制,严防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确保实现页岩气开发利用安全、可控、有序、健康、可持续绿色发展。

熊德明等(2016)在了解涪陵地区页岩气开发的环保现状后,对生态环境、水资源消耗、水污染防控、固废处理等环境问题做了系统调研。通过调研发现中石化已建立页岩气开发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对大气、水、噪声、钻井液和固体废物等易污染领域进行了严密排查和防控,对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严格监督。在分析了页岩气勘探开发现有环保措施后,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如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控和预警、提高压裂液返排率、研发高效经济废水处理技术、钻井液处理技术、钻屑处理技术和钻屑综合利用技术等。

董普等(2014)采用资料查阅法和实地调研法对中美页岩气开发现状进行了剖析,阐述了页岩气开发可能导致的大气和水污染问题,提出了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项一级指标体系以及18项二级指标,并采用Delphi法(德尔菲法)、AHP法(层次分析法)等进行权重系数判断;最后根据权重系数对应的安全等级判断页岩气开发生态环境安全状况,进而对页岩气开发具体项目实施与否提供决策参考。

刘浚等(2015)认为页岩气作为非常规天然气,是一种新型能源资源。我国页岩气富集地质条件优越,在南方、北方、西北和青藏等广大地区均有分布,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由于受页岩气分布分散等地质条件和水力压裂等技术问题的限制,页岩气开发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应充分认识到页岩气开发在减少环境污染、改善能源结构和节能减排方面的重大意义,直面页岩气开发所带来的水资源过度消耗、温室气体逃逸、降低大气质量和引发地震等方面的环境问题。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发页岩气,需要加大页岩气开发的环保宣传,增强环保意识;创新绿色技术,推动国际合作;加强页岩气开发制度建设,加强环境监管的制度保障。

陆争先等(2016)认为开采页岩气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但同时也会带来较大的环境风险。结合国内外页岩气开采流程和技术现状,深入分析了页岩气开采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包括土地占用和污染、水资源消耗、水资源污染、大气环境影响和地质灾害。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4个方面的安全管理对策:建立健全相关环保法律和标准规范,规范化页岩气项目环评管理,引进和探索页岩气开采新技术,实施信息合理化公开和加强社会监督。

卢景美等(2014)认为页岩气的开发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出现一些环境问题。通过对国外页岩气开发环境保护措施、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现状的调研,结合中国页岩气资源现状,分析了伴随页岩气开发我国即将面对的水资源消耗和污染、土地占用及生态环境破坏等系列问题。研究认为环保部门应尽快完善天然气排放、废液地下灌注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措施和专项研究,制定适合中国生态平衡的监管机制;倡导应用新技术开发页岩气,从源头上杜绝页岩气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对环境的破坏。

金吉中等(2015)针对目前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管理不能满足页岩气开发这一新兴产业环境保护需要的问题,通过对涪陵示范区页岩气开发特点及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总结了现阶段页岩气开发环评和“三同时”管理存在的问题:环评单元、介入时机不明确,评价依据与页岩气开发特征不符,评价内容和深度不够;“三同时”管理困难,环保竣工验收对象、内容、时间不明确。提出的建议包括:加快页岩气开发环境影响监测和研究,制定页岩气开发相关环保法规、导则和技术规范,开展页岩气开发规划环评,建立环评管理体系;建立页岩气开发“三同时”全过程动态管理机制,推进页岩气开发环境监理,制定页岩气开发环保竣工验收管理规范。

余婷婷等(2013)认为我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建立完善的环保政策,大规模开发将面临诸多环保挑战。我国页岩气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等南方地区,结合该区域地少人多、地质灾害多发等特点,从页岩气压裂作业所需水资源、大量压裂返排液和地层水无害化处理、勘探开发过程中噪声污染以及开发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矛盾等方面探讨了页岩气开发面临的主要环境风险,并提出了页岩气开发的环保对策建议。

徐云林等(2017)认为页岩气勘探开发会导致大量水资源被消耗、地下及地面水体被破坏、土壤被污染、水土流失等。国内页岩气开发环境管理现状主要为:国家缺乏页岩气相关环保法律法规,环境监管机制与准入机制不完善,监管部门责任和责任主体不明确,缺乏环保意识,缺乏高效环保的开发技术。为避免页岩气大规模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政府和企业需要:确立环境保护主体地位,加快制定环保法律法规,构建有效监管机制,完善环境监管体系;强化环境准入制度,做好环评规划工作,明确风险责任主体,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技术研发,加大科研经费投资,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环保技术创新。

喻元秀等(2017)通过详细介绍重庆市页岩气开发环评管理流程、环评文件形式等,系统梳理了重庆市页岩气环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项目环评管理重点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由点及面,对全国页岩气环评管理提出建议。

文献分析看,学者们主要集中在页岩气开发环保政策的研究以及环保技术的应用,但还没有涉及从开发区域居民环保满意度的视角研究页岩气开发的环保问题。究其原因,一是部分页岩气开发区域远离人群,对居民的影响很小,难以进行实证研究;二是页岩气开发的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研究难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