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政策协同中的主导因素:价值观、行为动机和利益

政策协同中的主导因素:价值观、行为动机和利益

【摘要】:政策协同取得成功的前提是相关部门能够在心理和思想层面取得认同,相应执行认同感的形成来源于三个层面,主要包括价值观、行为动机和利益。在当下的社会,利益补偿成为协调主体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当其他主体无法成为主导因素时,元政策层成为最为重要的因素。最终,上级政府再一次作出调整,将食品安全问题摆上政府最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再次承担起推动食品安全的责任。

政策协同取得成功的前提是相关部门能够在心理和思想层面取得认同,相应执行认同感的形成来源于三个层面,主要包括价值观、行为动机和利益。价值观直接作用于个体观念,通过价值观念的引导和灌输,可以有效培养个人观念。利益层面的协同取决于通过相关的利益安排来建立政策,通过一定的利益补偿来形成服从或者配合政策就有利可图的观念。在协同治理过程中,相关的利益补偿机制在一定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两种观念导向中,价值观的层面较为稳定,一旦从价值观的层面塑造了政策协同个体的观念,那么政策协同的效果也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是意识形态本身建构的难度很大,通过意识形态的建构来有效实现政策协调的效果不明显。在当下的社会,利益补偿成为协调主体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但是很多主体出现了利益工具目的化的取向,一个隐形的阻力就是公权力的既得利益化,这非常容易导致意识形态本身的影响力受到稀释,也大大增加了协同的难度。当然,这需要高层领导人本身廉洁自律、勇于牺牲,要有调整既得利益的智慧和勇气,把握住良好的战略机遇来实现利益有效调整。

当其他主体无法成为主导因素时,元政策层成为最为重要的因素。在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过程中展示了一幅动态协同治理过程。上级政府首先通过部门间横向的分工和中央和地方间的纵向分权来分解转移事权,然后横向部门和纵向层级之间的种种不合作行为的产生消弭了上级政策的最初目的,当不合作行为变成普遍和严重现象的时候就影响了政策执行效果。最终,上级政府再一次作出调整,将食品安全问题摆上政府最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再次承担起推动食品安全的责任。

政策协同的过程是同一层级的不同部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以及国家和市场关系的整合。在政策协同的逻辑中,蕴含着一种紧张性,这种紧张性来源于两种不同运行的逻辑,一方面是立足于一元运行轨迹的国家逻辑,另一方面则是来源于多元运行轨迹的市场逻辑。在一定时期,二者的运行逻辑之间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但是这两种模式的混合运行内含着一定的紧张性。在经济建设初期,借助于执政党的权威地位,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并维持着社会稳定,借助于竞争机制推动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法律提供公平的秩序,要求通过竞争来破除政治垄断,进而将市场的张力发挥到极致,谋求实现市场的自发协同,所以这种逻辑紧张性和有效协同之间存在着一种冲突。而为了寻求国家发展的制度保障,这种紧张性事实上是必须解决的制度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