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钢管坯料的热处理意义重大

钢管坯料的热处理意义重大

【摘要】:所以,热轧钢管坯料的热处理就非常必要。

1.1 热处理制度

冷拔钢管的坯料退火一般均采用再结晶退火工艺,软化金属、优化组织,以便于后面的冷拔加工。

1.1.1 钢管的加热

(1)装炉温度

冷拔钢管的装炉温度一般没有限制,热炉或冷炉均可,但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一般采用热炉,其炉温接近热处理的加热温度。

(2)加热速度

为了缩短热处理周期,减少氧化和脱碳。原则上各类钢管均可快速加热,实际生产中,一般加热速度为100-120℃/h。

(2)加热温度

常用钢材的退火加热温度(℃)见表3-4。

表3-4 常用钢材的退火加热温度(℃)

加热温度的经验公式是:t=AC3+(20~50)℃。温度太低,晶粒间缺陷无法完全消除;温度太高,晶粒尺寸便会增大。

(4)加热时间

加热时间是根据工件的有效厚度来计算的,并考虑装炉量和装炉方式,加以修正。加热时间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D——工件有效厚度;

   K——加热系数,对于碳素钢,K=1.5min/mm;对于合金钢,K=2min/mm。

(5)保温时间

可按每25mm厚度保温1h计算。

1.1.2 钢管的冷却方式

钢管的冷却方式根据热处理方法确定。

在生产中,实际采取的方式是钢管达到设定温度后,随炉冷却至300℃左右,然后出炉空冷。冷却速度要足够慢,以保证奥氏体在A1~650℃之间有足够的转变时间;但是又不能太慢,否则会降低生产率,并钢管会出现离异共析的反常组织。经验数据是:碳素钢冷却速度:v=100~200℃/h;一般合金钢冷却速度 v=50~100℃/h。退火工件随炉冷却,略加控制即可满足要求,随炉冷至600~650℃时,奥氏体已分解完毕,缓冷到300℃出炉空冷即可。

1.2 钢管退火设备

常用的冷拔钢管退火设备是台车式退火炉与滚底式退火炉。当产量很高时,一般选用滚底式退火炉,其缺点是造价较高。高精度冷拔钢管生产,产量不高,生产节奏不是非常快,一般均选用制造费用相对较低的台车式退火炉。在本冷拔生产中采用的退火炉是双台车电阻炉

1.3 热处理工艺对钢管组织的影响

热处理工艺选用的冷拔生产材料为:江苏江阴某钢管公司生产的45号钢Φ245mm×16mm热轧无缝钢管。在700~820℃之间,选取6个温度,进行退火冷拔生产。

图3-27-g⑥是45号钢热处理前的原始组织以及分别按下述①~③热处理工艺获得的微观组织。

图3-27 试样100倍下拍照显微组织 100×

具体热处理工艺如下:

(1)加热700℃,保温20min,随炉冷至600℃出炉空冷;

(2)加热730℃,保温18min,随炉冷至600℃出炉空冷;

(3)加热730℃,保温18min,随炉冷至500℃出炉空冷;

(4)加热760℃,保温15 min,随炉冷至室温;

(5)加热790℃,保温15min,随炉冷至室温;

(6)加热820℃,保温15min,随炉冷至600℃出炉空冷。

从上图3-27可以看出原材料金相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图中白色为铁素体,黑色为珠光体,有魏氏组织倾向,按GB/T 13299-1991钢的显微组织检验方法,判定魏氏组织为B系列2级。热轧钢管在冷却过程中,由于冷却方式控制不当,很容易产生魏氏组织缺陷,这种组织的存在,对钢管的性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热轧钢管坯料的热处理就非常必要。

从图3-27 b~g各个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的组织形貌图看,不同热处理制度下,最终组织金相组织都是:铁素体+珠光体(图中白色为铁素体,黑色为珠光体),其中5号工艺(加热790℃,保温15min,随炉冷至室温)得到的组织状态最佳,铁素体晶粒都得到了细化,且分布均匀,并将原始组织中的魏氏组织、混晶组织基本消除。

790℃正好是45钢的临界点,此温度下未熔铁素体较少并且很小,这时奥氏体也未长大,所以整体的铁素体晶粒都比较小。

当加热到820℃时,已达到完全奥氏体化,并且有长大趋势,由于冷却速度控制得不够慢,还是有一些魏氏组织出现。760℃以下温度与原始组织差别不大,也就说明热处理温度偏低了,700~760℃之间热处理并未改变原始组织的形貌,材料的组织应力未消除,只有加热至790℃以上原始组织形貌才有明显的改观,组织得到了明显的细化。

冷拔生产过程中发现,如果按照理论退火温度820℃进行钢管退火,那么处理后钢管非常弯曲,而且氧化也十分严重,对后续酸洗与冷拔加工都十分不利,为此,在冷拔生产特别关注了降低退火温度。温度降低后,钢管弯曲度明显改善,氧化现象也改善了。820℃与790℃退火后的钢管,冷拔后的力学性能指标见表3-5。从表中也可以看出,降低温度后,冷拔钢管的机械性能也满足了冷拔油缸与主机油缸的要求,所以,我们现在实际上在生产中选择的退火温度是790℃。

表3-5 45号钢不同退火加热温度后的冷拔力学性能

1.4 钢管冷拔后的组织状态研究

为分析冷拔生产冷拔钢管的组织状态,选取冷拔油缸与主机用缸筒,材质为27SiMn,、江苏江阴某钢管公司生产的Φ219mm×13mm热轧无缝钢管。冷拔生产编号为:1号热轧钢管坯料;2号冷拔成品管前端;3号冷拔成品管尾位置。试样观察面为纵向,对试样的外表层、中部、内表层分别进行观察,显微组织分别在100倍(100×)下进行观察比较。图3-28~30分别示出了1号、2号、3号试样的中部、外表面、内表面的组织形貌。

图3-28 各试样观察面中部组织形貌

图3-29 各试样观察面外表层组织形貌

图3-28~30中白色为铁素体,黑色为珠光体。从图3-28可以看出,试样中部的组织晶粒在冷拔后产生了一定带状组织,但并不很严重,说明设计的变形率不是很大。热轧钢管在冷拔加工后,晶粒变得更加细小,材料强度也得到了提高,可以更好地满足冷拔油缸与主机油缸缸筒的机械性能要求。图3-28~30都可以看出,冷拔钢管前端与后端的组织没有很大区别,从变形方面看,前端变形较小;后端组织变形较大。整支钢管的组织性能接近,从而保证了缸筒的整体性能的统一性。比较图3-29、图3-30可以看出,冷拔钢管外表面与内表面相比,外层表面组织变形较小,内层组织变形较大,也满足了提高缸筒材料性能的设计要求,保证了冷拔油缸与主机油缸缸筒内表面性能更高、残余应力更大,也符合缸油缸筒的受力特征。所以,从冷拔钢管的微观组织可以看出,用冷拔方式生产冷拔油缸与主机油缸缸筒,材料的组织与性能均满足产品工况的设计要求,可以更好地发挥材料的性能。

图3-30 各试样观察面内表层组织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