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绿化荒山:艰苦创业的故事

绿化荒山:艰苦创业的故事

【摘要】:转眼又是春天,他们披挂上阵,继续绿化荒山,植树造林。水库领导班子对绿化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带领水库职工开始向荒山开战。而在当时凤山、巍山都是岩石裸露的荒山秃岭。凤山地界归属并不甚清楚。就这样,一直把松树、柏树栽到了凤山山顶。它记录着驻扎在水库附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51407部队和武警二中队全体指战员积极加入到绿化造林中来的感人事迹,它记载着当时军民共同绿化荒山的深情厚意。

陡河水库于1956年建成,是河北省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也是河北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

工程竣工后,但见大坝横亘陡河之上,巍然耸立,剩下的就是除大坝工程之外,还有83.7hm2的荒山、荒滩和砂石遍地的施工废弃地。其后,挺立于朔风狂沙之间的,是仅有的几间土房,那里居住着服从组织分配,长留在水库的几十名管理者,开始艰难的第二次创业,他们在这里献出了青春又献终身。

满目的荒山野岭,令懦弱者退却,但激起坚强者巨大的创业豪情。他们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喊出铿锵的话语:“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把荒山变绿,把库区变美!”从此,他们开始进军荒山、河滩,收拾场地,清理施工废墟。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山区的冬天,寒风凛冽。水库的管理者们,就这样一边维护、管理工程设施和调度运用,坚持工程观测;一边进行清理石块、沙砾、废墟的工作。

3月的天气,乍暖还寒,大地还没有完全“醒”过来。挖一个树窝总得花费十几分钟的时间,他们镐、锹并用,挖不了几个树窝,已是满头大汗。饿了,拿出准备好的干粮;渴了,就喝随身携带的白开水;累了,就坐在树坑边喘口气。

库区土层瘠薄,春季干旱少雨。开始的时候,尝试种植了槐树、杨树,可种了一年下来,成活率不足10%。

经过向林业部门的技术人员请教才明白山区风大、干冷,种树要深挖坑、多浇水,另外,他们建议种植松树、柏树。松树、柏树根系非常发达,能够深深扎入土层,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因而耐旱,同时也能够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是生命力顽强的树种。松树、柏树属于常绿植物,无论是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夏天,它都是一片葱郁。特别是冬天,万木凋零,松树、柏树却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因此,山上种植松树、柏树,是很适宜的。

有了知识和经验,水库的管理者们打定了主意: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一定能干成。

转眼又是春天,他们披挂上阵,继续绿化荒山,植树造林。每个职工既当植树员,又担当质量检查员,互相叮咛一定要按照“挖大坑,埋当中,提苗踏实不透风”的植树要求去做,确保造林苗木成活。仅1957年和1958年两年,水库坝下工程场地、道旁、院内、院外和靠近坝头的荒山(瞭望塔所在处)就栽植了数以万计的松柏和杨柳树,使裸露荒山和沙砾场披上了绿装。1960年又开辟了果园生产,大家纷纷引进、种植本地适宜的果树品种:桃、梨、苹果等。到了1965年秋天,桃、梨、苹果、葡萄山楂树木已发展到千余株,水果年产量达到2万kg。

遵循“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工作原则,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科学有效地组织进行了植树造林工作,植树绿化成活率也有了很大提高。

在办公住宿区,他们从原来筑坝工程取土区拉运生土60余车,找来18车肥料,采用沿墙种树,树下种花,屋间种草的方法,点缀特色花果开辟了一片“春季有花、夏季有荫、秋季有果、冬季有绿”的温馨、优美的生活环境。

到了20世纪70年代,陡河水库院内、院外、工程场地、道路、坝下、坝头山坡都已是郁郁葱葱、花木妖娆。水库领导班子对绿化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带领水库职工开始向荒山开战。而在当时凤山、巍山都是岩石裸露的荒山秃岭。凤山地界归属并不甚清楚。水库职工们提出:只要是国家的山、人民的地,不管是不是水库的地方,都要让它披上绿妆!让树木成材!

凤山高度195m,巍山为次峰,位于凤山东北侧,高度也有100m。山高坡陡,岩石裸露,难以挖坑,更别说是植树了。

同志们拿出啃硬骨头的精神,开挖鱼鳞坑,实在挖不动,就刨,刨也刨不动,用炮崩!崩出来的石坑,一点土也没有,怎么种树哇?

——客土上山。

职工家属,附近农民,驻在水库附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51407部队的指战员也都来帮忙。大家肩担身扛,运土上山。就这样,一直把松树、柏树栽到了凤山山顶。

大家千辛万苦,背土上山种树苗,可是想让它们成活,必须不停地浇水,但往山上担水浇树十分困难。因为,那可是高达195m陡坡啊。有的女职工费尽力气担上一桶水,刚到山腰,脚下沙砾一滑,哗——一桶清澈的水就全倒在了石岩上,心痛得直抹眼泪。

怎么办?

园林工人赵尚余刻苦钻研植树技术,提出了雨季植松树、柏树、椿树,绿化凤山西坡的详细规划:因为这里的土壤是沙、石结构,山上除了石头就是沙子,种植槐树、柳树成活率太低;而椿树、松树、柏树比较耐旱,容易成活,就是在石头缝里也能生长,适宜山高坡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造林难度大的地方。同时,还要建立自己的育苗基地,培育苗圃,保证造林优质苗木的及时供应。

此外,还要改变以往只在春天造林的惯例,实行常年造林,即不管春夏秋冬,只要不下雨,就上山挖树坑;只要一下雨,就穿上雨衣、雨裤,迅速起苗上山。以此增加造林的数量,提高质量,保证成活率。

这种晴天上山挖树坑,雨天植树的方法,保证了植树数量和成活率。职工们冒着凛冽寒风和炎炎夏日上山刨坑,顶风冒雨栽树,经过四年的辛勤努力,全部完成了凤山西坡37hm2的绿化。

人民谱写着历史,历史也记录着他们的功绩。在这里,尤其令人们不能忘记的是:在凤山绿化的功劳簿上,应该永远铭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51407部队、武警二中队全体子弟兵的名字,没有他们的无私援助,就没有凤山绿化的优异成果。在凤山考察、游览、观光的人们,也许能听别人偶尔说起,那曾经驻扎在水库附近的作风优良的武警和炮团,但他们很难了解到,在凤山那最为翠绿夺目的松林、柏林中,有用石块堆砌的“八一林”三个大字,这大字至今仍保留在山坡的丛林之中。它记录着驻扎在水库附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51407部队和武警二中队全体指战员积极加入到绿化造林中来的感人事迹,它记载着当时军民共同绿化荒山的深情厚意。

在凤山的西南角,还有一片“青年林”。当时,水库的青年管理者都是凌晨5∶00敲钟集合,起早贪黑,牺牲休息时间,义务劳动。久之,栽成了一片山林。这片山林,满载着水库青年管理者们的豪情壮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