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儒者同仁书 目前,一场由美国起初的次贷危机、后来的金融危机所引发——正在引发、或者说是已经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正在迅速地蔓延开来。若干企业的相继破产倒闭,就是这场危机到来的一种强烈信号。确实,这场经济危机有其可怕的一面。另一种可能则是中国能稳得住,那么这次危机对于我们来说就恰恰是一个难得的历史“契机”。这取决于我们对这场危机之原因的准确把握。为此,世界人士都在纷纷探究这次危机的根源所在。......
2024-10-23
“国学热”现象:“文化复兴”声中的警醒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热"逐渐兴起,国学经典的研习从庙堂扩展至民间。尤其是近年来,"国学热"悄然在幼儿教育中兴起,一些高校也相继开办了各种各样针对公司高管的"国学班"。有学者指出,国学有被商业化、庸俗化的倾向。如何看待当前"国学热"现象。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黄玉顺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热再度兴起,国学开始走向复兴,您对此有何看法?
黄玉顺:确实是在复兴。不过,严格说来,这不应该叫做"国学"的复兴,而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尤其是"儒学"的复兴。因为:"国学"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近代才出现,古代无所谓"国学",所以也就谈不上"复兴"。国学之所谓"国",既不是指的上古王权时代的"王国",也不是指的帝制时代的"帝国",而是现代性的民族国家--nation,对于中国来说,就是Chinese Nation--现代意义的"中国"或"中华民族"。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从"经学"到"国学"的时代转型》(《中国哲学史》2012年第1期),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我提出"国学热中无国学",意思是说,真正的国学还在孕育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复兴过程中存在着庸俗化和商业化的倾向。在您看来,国学的庸俗化和商业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黄玉顺:确实有这样的倾向。商业化的表现很多。最突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国学班"、"老板班",其中许多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某些电视台也大搞"国学"之类栏目,其实也是大众传媒的一种谋利行为。其结果就是庸俗化,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庸俗内容、糟粕内容津津乐道。借用一种说法:这其实是"精神污染"。某些地方政府争抢历史文化名人,也是商业化和庸俗化的一种表现。例如争抢潘金莲的出生地之类的,就是一种典型。不过,在我看来,更令人忧虑的其实不是商业化和庸俗化。还有更为严重、更为危险的倾向。
中国社会科学网:除了商业化和庸俗化以外,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或警惕呢?
黄玉顺:首先就是复古主义。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凡是中国古代的就是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有人甚至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辩护,简直是为专制主义招魂。其次,与复古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往往是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顽固地拒绝和抵制一切外来的东西、特别是西方的东西。我有时候感到很好笑:那些吵吵着抵制西方的东西的人,自己早早地已经把手机换成了iPad!最后,这种复古主义和狭隘文化民族主义甚至导致了一种反文明的倾向,乃至反科学、反民主、反人权等等。我们山东大学的陈炎教授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要严格区分"文明"和"文化",文化可以多元,但文明是一元的。这就是说:文明的就是文明的,不文明就是不文明,别拿文化说事儿。再者说,文化其实也不是没有高下之分的,例如妇女缠足也曾是一种文化,那文明吗?
中国社会科学网:那么,在您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倾向呢?(www.chuimin.cn)
黄玉顺:原因是很复杂的。我在这里只谈谈思想方法或思维模式的问题。最主要的有两点。
一是中西对立的思维模式。这与刚才所谈的狭隘文化民族主义密切相关。所幸,《人民日报》公布的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就有"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等字眼,我看这就很好!
二是本末倒置的思想方法。我这主要是说的一些人对儒学的理解。儒学最核心的理论结构是"仁→义→礼",就是:仁爱情感为正义原则奠基,正义原则为制度规范奠基。这里,仁或仁义是本,礼只是末。但有些人却把"礼"即制度规范视为儒学的根本,认为凡是儒家在历史上建立过的制度规范都应该照搬过来。这其实就是"原教旨"态度。随便举个例子,《周礼》上说"诸侯一娶九女",难道这也应该搬到今天来吗?他们不懂得孔子所讲的一个原理:礼有损益,意思是说,任何具体的制度规范都没有永恒性,没有什么"普世价值"或"普适价值",一切取决于是否符合儒家主张的正当性原则和适宜性原则。所以《孟子》开宗明义就讲:"仁义而已"。
这种本末倒置的思想方法还表现为一种倾向,就是"道德主义",似乎儒学、传统文化不外乎就是一套伦理道德而已,殊不知所谓伦理道德就是一种社会规范,即属于"礼"的范畴,那么,按照孔子"礼有损益"的原理,任何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也和其他制度规范一样,没有什么普世价值或普适价值,它是需要根据仁(仁爱精神)与义(正义原则)而因革损益的。
然而这种"道德主义"却试图将古代的、前现代的、封建的和专制的伦理道德规范整个一股脑儿地搬到今天来。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读经"、尤其是"儿童读经"中所存在的某种倾向。我并不一概反对读经,我本人的工作方式之一就是读经--研读儒家经典。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许多读经活动,宣扬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的伦理道德,使我们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腐朽的、令人窒息的气息。这是很令人忧虑的。
如今,自封为"儒家"竟成了一种时髦。但假如儒家就是那样的"原教旨"的东西,我宁愿在此声明"我不是儒家"。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您看来,上述那些错误倾向应该如何避免?
黄玉顺:这说起来是很复杂的。不过,也可以说很简单,那就是:保持清醒,保持警惕。
有关黄玉顺的文章
——致儒者同仁书 目前,一场由美国起初的次贷危机、后来的金融危机所引发——正在引发、或者说是已经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正在迅速地蔓延开来。若干企业的相继破产倒闭,就是这场危机到来的一种强烈信号。确实,这场经济危机有其可怕的一面。另一种可能则是中国能稳得住,那么这次危机对于我们来说就恰恰是一个难得的历史“契机”。这取决于我们对这场危机之原因的准确把握。为此,世界人士都在纷纷探究这次危机的根源所在。......
2024-10-23
生活儒学的“生活”观念——首都师范大学讲座黄玉顺同学们好!我这些年一直在做儒学的当代诠释,也就是所谓的“生活儒学”。“生活儒学”是很“宏大叙事”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把它讲清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只能简要地给大家讲一下我所谓的“生活”的观念。所以我今天要解释一下生活不是吃饭,解释一下“生活”的观念。那是“生活”的日常用法,是说的“某人的生活”。我所说的“生活”远不止这个意思。......
2024-10-23
儒学为了生活而存在黄玉顺研究“生活儒学”。但他不认为冠以“生活”之名是为了讨巧,“我有一个基本命题:一切皆源于生活而归于生活”。因此,黄玉顺认为,儒学需要重建,不仅是形而下的制度规范,还包括形而上的根基。除了“生活”,黄玉顺还借用海德格尔的术语“存在”。在儒家的资源中,黄玉顺找到了对应于“存在”的概念,如“爱”与“诚”。一些儒者认为,当前农村的凋敝是因为失落了儒家的规范。......
2024-10-23
系列访谈:黄玉顺:从“生活儒学”到“中国正义论”时 间:2014年1月16日访谈人:宋大琦嘉 宾:黄玉顺嘉宾简介:黄玉顺:中国社科院哲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新诸子论坛》学术委员、“中国正义论”提出者、“生活儒学”创立者、当代中国“儒学复兴运动”重要代表人物、中国儒学网创办人。......
2024-10-23
作为基础伦理学的正义论——罗尔斯正义论批判本文的基本课题是回答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正义论?二、正义论的主题:正义原则罗尔斯明确提出:正义原则“是在一种公平的原初状态中被一致同意的”某种“原初契约”,这种原初契约被用以“调节所有进一步的契约”。......
2024-10-23
形而上学的黎明——生活儒学视域下的“变易本体论”建构 生活儒学;重建形而上学;变易本体论 本文的主旨是既反对原教旨主义墨守传统形而上学的态度,也反对后现代主义拒绝任何形而上学的态度,尝试在生活儒学的视域中、即在生活或存在的本源上重建形而上学,尤其是重建作为形而上学之核心的本体论。为此,我们将通过《易传》的解读,尝试建构“变易本体论”。......
2024-10-23
本文指控进步论,其实是指控社会进化论对中国文化复兴的制约。____进步论或社会进化论,可以说是关乎当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现象背后一个最根本的文化理论问题。而正是这种“唯物”的进步论或社会进化论思维方式,导致了今天中国人深重的文化自卑感。进步论或社会进化论对中国文化的否定是三重性的。......
2023-07-18
西岸文化走廊与苏州河M50创意园,同为上海文化地标空间,都是通过转化旧空间形成文化空间的典型。西岸文化走廊以“规划先行”为思路和策略正是该逻辑的典型。西岸文化走廊不仅有画廊、美术馆、水边剧场等展演空间,还设有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正在形成一条完整的艺术产业链。西岸文化走廊的建设,是对滨水空间的再生产,对徐汇滨江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重构了该地区的文化身份和定位。......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