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彝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学人。当我们怀着钦敬之心,去追寻白先生的治学道路时,就会逐渐感受到他的这种思想动力的巨大和长久!这年,白先生28岁。作为一个青年史学工作者,白先生已显示出他对于国家命运、社会前途的关注与责任。白先生在这方面有很突出的自觉的意识和深刻的见解。白先生历来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白先生就这个题目,对中国史学上的历史文学传统作了精彩的概括。......
2024-09-25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简介
瞿林东
本卷是多卷本《中国通史》的导论,白寿彝主编,全书包括:
题记
第一章 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
第二章 历史发展的地理条件
第四章 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
第五章 国家和法
第六章 社会意识形态
第七章 历史理论和历史文献
第八章 史书体裁和历史文学
第九章 中国与世界
附录一 中国历史上的十二个方面346个问题
附录二 新增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以上正文共九章,是按照三个部分结构起来的:
前六章,依照从物质到精神,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再到意识形态的逻辑编次,作者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简述了本书对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的认识。
第七、八两章,结合中国史学遗产,阐述了本书对历史编纂中的理论、文献、体裁、表述等几个方面的理论性认识,以及对《中国通史》全书在这些方面的设想与要求。
最后一章,阐述了本书对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的认识。
本书共论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九个方面66个问题。
作为多卷本《中国通史》的导论,本书的基本观点是:
概括地说,本书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史实,一是阐述了如何认识中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二是阐述了本书在历史编纂上的理论依据和基本要求;三是阐述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具体说来:
第一章着重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及其主流,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现状,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之撰写所应注意的方面:疆域问题、历史分期、多民族的统一。(www.chuimin.cn)
第二章从普遍的意义上论述了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的关系,进而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地理条件的特点及其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包括地理条件对经济、政治、民族、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历史上的直接生产者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他们都有技术性和社会性的两个方面,同时还论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以及中国生产史上的科学技术及其特点。
第四章论述了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如关于封建社会中多种生产关系并存、封建社会阶级结构的等级制,以及地主阶级在封建社会的社会矛盾中之居于主要的矛盾方面等。
第五章论述了国家职能的起源流变,探索其发展规律,并通过对国家职能的具体分析肯定了它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国家不仅具有统治职能,还具有社会职能,二者往往有密切的联系,不可分割。
第六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学说,以及中国哲学、社会政治学说的历史发展及其特色: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社会政治思想的革新进取精神。人性论及道德学说的丰富遗产。
第七章论述了历史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即历史的客观性和历史的可知性,以及中国史学在这方面的探索,同时论述了中国历史文献的发展和历史文献学的形成。
第八章阐述多卷本《中国通史》编撰体裁的具体构思,以及它采用中国历史上各种优秀的史书体裁的缘由,说明了运用多种体裁相互配合,以求多层次地反映历史面貌的必要性,既可以反映历史的进程,又可以反映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丰富性,达到贯通古今的要求。
第九章论述了中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一是国家统一的发展和巩固;同时论述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关系,即中国史有结合世界背景考察的必要以及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重要性。
这是一本关于历史理论的著作,它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结合中国历史的进程和面貌,系统地论述了关于中国历史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填补了历史理论研究与中国历史研究这两个方面的空白。
本书在不少问题上,有突出的理论创新:
——关于中国历史的范围。认为,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历史。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统一问题。认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逐渐形成起来的,提出了统一的四个类型的论点,即单一民族内部的统一、区域性多民族的统一、全国性多民族的统一和社会主义的全国性多民族的统一。
——关于历史分期。认为,分期问题的讨论不要局限于中原,要努力在全国范围内考察,应当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的状态上掌握一个时期的整体性。提出了封建社会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的见解,而分期的标准,应当是考察生产力的发展、地主阶级身份的变化、农民阶级身份的变化、民族地区和广大边区的发展变化、中外关系的变化等综合考察的标准,这是在历史分期理论与方法上的一家之言。
——关于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厘清了地理条件决定论和承认地理条件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二者之间的界限,提出了中国地理条件的特点及其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的理论认识。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理条件之局部的独立性和整体的统一性及其与历史上政治统治的关系,地理条件与民族、民族关系,地理条件的变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关于生产者、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突出了直接生产者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直接生产者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一个方面看待,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问题作为中国历史之基本理论看待。这在当代历史编纂上都是少见的。
——关生产关系、阶级结构。提出了封建社会中多种生产关系的并存、封建社会阶级结构的等级制以及地主阶级在封建社会的社会矛盾之中居于主要的矛盾方面的论点,并把世家地主、门阀地主、品官地主、官绅地主视为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变化的四个阶段。
——关于国家职能。全面阐述了国家职能,即国家不仅具有统治职能,还具有社会职能;认为简单地把剥削阶级掌权的国家看成是一无所取,是不符合历史情况的。
——关于中国通史编纂的形式。提出了新综合体的理论和框架,阐明了《中国通史》以序论、综述、典志、传记四部分结合而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优点,为中国通史编纂开创了一种新的形式。
——关于中国与世界。阐述了中国历史发展之连续性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未曾为外来因素所中断,二是中国文明在文化发展上也未曾有断裂现象,同时阐述了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重要性。
以上九个方面,都程度不同地显示了本书的理论创新。
本书在历史科学和社会实践方面的意义,一是本书在帮助人们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中国历史方面,有指导的意义;二是本书在历史理论研究、中国通史编纂两个方面,都有较高的科学参考价值,对推进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三是本书在较高的层次上对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进行阐述,是一部较好的专著。
(原文刊载于《回族研究》 1999年第3期)
有关仰望高山——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思想与成就的文章
白寿彝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学人。当我们怀着钦敬之心,去追寻白先生的治学道路时,就会逐渐感受到他的这种思想动力的巨大和长久!这年,白先生28岁。作为一个青年史学工作者,白先生已显示出他对于国家命运、社会前途的关注与责任。白先生在这方面有很突出的自觉的意识和深刻的见解。白先生历来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白先生就这个题目,对中国史学上的历史文学传统作了精彩的概括。......
2024-09-25
祝贺白寿彝从事学术活动70周年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大会举行江泽民李鹏李瑞环李岚清等致信致电祝贺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北京师范大学今天隆重集会,庆祝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从事学术活动70周年以及由他主持编写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
2024-09-25
从梁启超到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学术系谱周文玖中国史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对史学进行反思的“史学史”之因素很早就产生了,而且异常丰富。可以说,梁启超、白寿彝分别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建立时期和比较成熟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可作为中国史学史学科诞生和繁荣的两个标志。一把梁启超作为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奠基者,是没有异议的。......
2024-09-25
在开拓中创新从史实处求是——读《中国通史》第十二卷朱汉国翻开这部皇皇百余万字的巨制,给人一个突出感觉,即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创新意识。在开拓中创新,从史实处求是,可以说是《中国通史》第十二卷的显著特点之一。《中国通史》第十二卷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由他们主编的这部《中国通史》第十二卷,即是在前3部著作基础上推出的新成果。......
2024-09-25
继承·探索·创新——读《中国通史》第四卷林甘泉白寿彝先生任总主编的《中国通史》 ,共12卷22册,现已出版7卷12册。在不同历史理论指导下编撰的中国通史,是可以百家争鸣的。《通史》第四卷认为秦汉时代已经进入封建社会,但还保留着不少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应该说, 《通史》第四卷上述的这些分析都是比较实事求是的。《通史》第四卷在阐述这个问题时,很重视中国的历史特点,并且试图在理论上作出新的概括。......
2024-09-25
白寿彝教授传刘雪英白寿彝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的教授,从小跟姑祖母诵习阿拉伯文和《古兰经》 ,受到民族的传统教育。帝国主义欺压中国人民的野蛮行径,使教授思想上深受震动,感到极大愤慨。从此,教授把毛主席视为中国的希望,不断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教授协助郭沫若、侯外庐等筹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并兼任二所研究员,主持明清史研究组的工作。......
2024-09-26
元史研究的力作——评白寿彝总主编、陈得芝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八卷屈文军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研究,各种史学著作层出不穷,史著的体裁也丰富多彩。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第八卷叙述的是元时期的历史,其编撰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书近120万字,分上下两册,序列多卷本《中国通史》第十三、十四册。原始资料分散,且涉及10多种外文和民族语言文字,这是元史素称难治、令许多研究者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元史卷·综述》......
2024-09-25
论白寿彝先生回族史研究的成就翁乾麟回族史研究是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为此,本文想着重就白寿彝先生回族史研究的成就谈点个人粗浅的体会。白先生对回族人物的研究,一方面继承了前人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又有新的突破。白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是少数几位能作回族通史研究的学者之一。三四十年代,白先生就对碑刻、墓志等回族文物进行了研究,并作出了重要的成绩。由上可见,白先生在拓宽回族史的研究......
2024-09-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