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红在爱的天空——记全国劳模、平罗县老年服务中心职工丁丽萍高莉杨云霞在石嘴山市平罗县高庄乡,孤寡老人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里,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虽然清苦,却其乐融融。本来,上小学、中学、大学,出去工作,这是大多农村青年给自己设计的人生道路,但是一次意外改变了丁丽萍的人生设计。老人中第一个主动向丁丽萍“示好”的,是双目失明的马英杰。......
2024-08-08
“一棵树”传奇——记全国劳模、盐池县花马池镇沙边子村农民白春兰
三月牛
2008年阳春,塞上风和日丽。一场场感人肺腑的演讲在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和固原巡回进行。5名自治区首届道德模范的精彩演讲,让无数人的心灵为之震撼。其中有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的事迹让很多听众流下了热泪。
她就是白春兰。握着她温暖而粗糙的双手,凝视她真诚却布满血丝的双眼,笔者终于明白了这位普通的农民是何其不平凡。
从青春少妇到年过半百,白春兰以近30年的寂寞年华与坚韧为伴,苦斗沙海,终于将一座座寸草不生、肆虐为害的流动沙丘,改造成为一片片林茂草丰、产业兴旺的绿色家园。
生活在大西北的人最为头疼的事情之一就是每年总要刮几场铺天盖地的沙尘暴。沙漠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宁夏是我国沙漠化严重的地区之一,65%的土地属荒漠化土地。多年来,防沙治沙成为历届党委、政府的一个重要任务。
但这是一个浩大而见效缓慢的工程。“四季刮黄风,抬头不见踪,风来沙遮目,房埋沙里头。”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深深地为沙漠带来的灾难痛苦着。当一批批住在沙漠边的人选择了逃离的时候,白春兰选择了与沙漠抗争。
1953年,白春兰出生在宁夏盐池县一户普通农民家里。这个与沙漠为邻的县域,年降水量28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却达到2100毫米。为了生存,人们世世代代和老天抗争,可贫穷依旧如影随形。父母给她起名“春兰”,寄托了一腔美好的心愿。
1969年,年仅16岁的春兰怀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嫁到了柳杨堡乡冒寨子村。这个“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地方,很快把新媳妇的梦想粉碎。家里人多,16口人只有几个劳动力,生活非常艰难。有一年,白春兰和丈夫拼死拼活干了一年,两个人挣了3个人的工分,可年底一结算,反欠了生产队40元钱。“生活就像从一个深坑跳进了一个更深的坑。”她说。
由于风沙灾害严重,水源奇缺,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冒寨子村很多人家还是缺衣少食,靠国家救济度日。1980年,当地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人们治沙。听人说,沙边子村“一棵树”那地方尽管是一片茫茫沙海,但水层浅,挖沙2米就能掘出水。白春兰和丈夫合计:与其在家里挨饿,还不如去闯闯,只要有水,就一定能种出吃的来。
第二年春天,白春兰和丈夫赶着一辆毛驴车,联合本村10户人家,怀着朴素的憧憬来到了“一棵树”。
顾名思义,“沙边子”,就是毛乌素沙漠边缘;“一棵树”,就是这个地方只有一棵树。据气象部门记录,这里每年沙暴天气多达20~30天,起沙大风多达323次,夏天最高气温可达50摄氏度。除了沙子,还是沙子,周围寂静得叫人心慌。浩瀚的大漠上只有星星点点的几株苦豆草,向人类诉说着大地对绿色的渴望。
要想种庄稼,就得先固沙。于是,每天天不亮,白春兰和丈夫就从8公里外的冒寨子村赶来平沙整地,植树种草。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捧凉水。夏天,她们头顶烈日,脚踏滚烫的沙子,从十几里外的地方担水浇树。中午头顶上的太阳火辣辣的,沙漠里连个躲阴凉的地方都没有,夫妻俩就在锹把上撑起一件衣服歇歇凉。沙漠的气候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霎时间就狂风大作,黄沙漫天,让人喘不过气、睁不开眼。狂风骤起时,刚刚栽下的树苗被连根拔走,夫妻俩忍着沙砾打脸的疼痛,一棵棵拣回来再重新栽上;树苗被流沙埋住了,就跪在沙地上,用手扒出来,再浇水。
就这样他们和沙漠对抗着。1983年夏,夫妇俩辛辛苦苦开出的3亩小麦,终于丰收在望,结果一场沙尘暴过后,颗粒无收。同来的人们纷纷返回原地,不少人劝她:“这地方是个白受苦的窝窝,还是回村吧。”
毕竟在沙漠里看到了绿苗苗。白春兰的犟劲儿上来了,她非要让这沙坨子长出白面馒头、长出树林不可!夫妻俩在“一棵树”搭起土坯房,索性把家当全部搬了来,破釜沉舟与沙漠一搏。
那时,两个儿子刚上小学,小女儿才开始学步,因为没人照管,只好每天跟他们一起上工地。一天,白春兰和丈夫正在沙漠里栽树,突然,一场龙卷风袭来,天地一片昏暗。在沙漠里滚爬的小女儿顷刻不见了。夫妇俩发疯似的哭喊着,足足找了三个多小时,才在一处沙坡下发现嘴、鼻、耳灌满沙子的女儿,已经昏迷过去。他们连掐带喊很长时间,女儿才“哇”地哭出声来。
1984年秋,沉寂多年的“一棵树”终于第一次绽露出笑脸,他们破天荒收了4麻袋小麦。白春兰和丈夫驮回冒寨子村,逢人便说:“我们能吃到白面了!”
他们坚信,治沙能吃到白面,也能增收致富,于是,勾画起了更加宏伟的蓝图:选择了适应沙地生长、防沙固沙的沙柳、沙蒿等灌木;1989年,从市场上买回了第一批仔猪、羊羔和一台饲料加工机;1992年,又推沙开挖鱼塘4亩,投放鱼苗数千尾,成为盐池县第一家沙漠养鱼户……
正当白春兰夫妇干劲十足地治沙时,命运再次给他们设了道坎——1992年,相濡以沫的丈夫被确诊为肝硬化。拿着确诊单,白春兰趴在医院的窗台上痛哭了一场,哭过之后她安慰丈夫安心养病,种树的事情有她就够了。从那以后,白天,白春兰早早去沙地里种树种草,晚上,再拖着疲惫的身躯,一步一挪地回到家照顾病床上的丈夫。
那年9月真是个多事之秋:丈夫需要到银川做手术,麦子铺在场上要打碾,小儿子考上南京一所大学要启程无人送行,白春兰心都要碎了。儿子抱着母亲哽咽着说:“你和爸多保重,别挂记我!”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白春兰泪流满面。
这以后,她每天既要侍奉卧床的丈夫,又要种田、植树、喂猪、养羊、饲鱼。1997年深秋,已是肝癌晚期的丈夫眼见着日渐消瘦的妻子,噙着泪说:“守住摊子就行了,别太苦了。”白春兰安慰丈夫:“你放心养病,咱家的果树已经挂果了,好日子就在眼前。”
然而病魔终究无情。这年隆冬,年仅48岁的丈夫永远离她而去。
丈夫走了,生产和生活的担子全都压在白春兰一人肩上,但她没有停止治沙的脚步。白春兰的儿女回忆说,那时,他们经常一觉醒来看见母亲手拿针线倚着冰冷的土墙睡着了,第二天一早,只看到桌子上热乎乎的饭菜,却不见母亲人影——她早下地栽树去了。
她说:“干啥事不能光靠流汗、苦干,还得加个‘巧’字,这个‘巧’就是学科技。”(www.chuimin.cn)
治理沙漠,起初白春兰以为能吃苦就行,后来她愈来愈明白学知识的重要性。那是1984年初春,县科委奖励她家一捆优良品种的葡萄苗。白春兰小心翼翼地将其一棵棵植在沙地上,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料。然而,树苗最终还是死了。她心里十分难过,但又迷惑不解。经请教专家才知道,原来这块地太“沙”,下面存不住水,上面蒸发量大,葡萄是被“渴”死的。实践给白春兰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技课。她从中意识到,要在沙漠里有大作为,光凭一股子执著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科学技术作指导。
一天,白春兰从县上一位干部那里得知,离“一棵树”不远,有个兰州沙漠研究所设的试验点。兴奋的她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试验点求教。正在忙碌的一位科技人员见她衣着破旧,满脸黝黑,开始并没留意。见此景,白春兰耐不住了,一把拉住他的胳膊,几乎是哀求地说:“帮帮我们吧,俺种下的树活得太少了。”当这位科技人员得知她家是沙边子第一个农民治沙户时,深受感动,马上放下手中的活,一起来到治沙现场,教他们草格固沙的方法,帮助他们选择适应沙地生长的植物苗种。这一年,他们种的树成活率达到70%以上。
从此,白春兰只要听到哪里有办培训班或有新的实用技术,无论路途多远,手头多忙,她都要想方设法去学习。1992冬天,白春兰在县科委的实验基地看到,一座用塑料薄膜覆盖的猪圈里,十几头猪膘肥体壮,而自家土圈里养的猪,一到冬天就掉膘。她就住在实验基地学习,回来后就模仿着建起了盐池县第一座农家温棚猪舍。当年不仅生猪出栏时间由原来的9个月缩短到了6个月,还育肥出栏生猪200头,比上年多出栏160多头。
在治沙致富过程中,白春兰还大胆进行科学试验。为了了解农作物对沙漠土壤的适应性,她在新开发的土地上试种了四块试验田:一块沙土地,一块黄土地,一块沙上铺土,一块土上铺沙,种同样的作物,施同样的肥料,并同时灌水,一年下来,实验结果表明,沙上铺土庄稼长势好、产量高。实验成功了,但要挖掉1米深的沙子,再翻黄土铺在沙子上,费工费时。她一咬牙说“干!”这一干就是3个月,用坏了2辆架子车,磨秃了10把铁锹,终于开出了30亩水浇地。
白春兰利用自己所学的林草栽植技术,创造了“三行治沙法”,即以草挡沙,以柳固沙,栽植果树杨树防沙,既有效地遏制了流沙危害,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她还利用3条带子井,采取立体复合种植法,在沙滩上创出了“吨粮田”的奇迹。如今,只有小学文化的她,已是能够熟练掌握十多项实用技术的治沙“土专家”。
现在,白春兰家治理沙漠2300亩,种植乔木5万多株、灌木1200亩,巩固草场1000多亩,育苗100多亩,盖起了大型温棚养殖场,年出栏肉猪100多头,育肥羊500多只。
寻找白春兰的家,村民们会指着远方说:“就是那片绿绿的地方。”走近它,只见昔日风吹沙走寸草不生的毛乌素沙漠边缘,宝石般地镶嵌着一片绿洲——新疆杨、红柳、花棒等各种乔、灌木郁郁葱葱,一口大鱼塘波光粼粼,长长的带子井旁,长满了芦苇;果园里,满眼的梨、葡萄、苹果、沙枣树,林中传来的声声鸟鸣让人心旷神怡,在树阴掩映中,瓦房、仓库、猪圈、羊舍闪闪烁烁。
这一切,都是这个名叫白春兰的女人,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建造起来的。她说:“沙漠固然害人,但你要把它征服了,也能造福。”
从单打独斗到联户开发,她说:“一家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了才圆了我心中的梦。”
岁月蹉跎,黄沙磨逝了她的青春,绿色也给了她丰厚的回报。白春兰依靠治沙踏上了富裕之路。但她始终没有忘记仍在沙漠边受穷的乡亲们。这些年来,她不断说服和帮助当地群众一起投身治沙。
邻村村民尤虎过去不是赌博,就是喝酒,惹得家人嫌、邻里骂。1991年初夏的一天,白春兰用四轮车拉着40头猪崽到了尤虎家,语重心长地对尤虎说:“虎子,人活着要有志气,你再这么折腾咋行?这猪你先养着,饲料尽管去我家拉,钱先赊着,等卖完猪再还我。如果赔了本,我就不要了。”尤虎感动地说:“姨,你放心,我一定把猪养好,报答你。”
这一年,尤虎靠养猪净赚8000元。而当他提着礼品去还所欠的4800多元猪崽款和饲料款时,白春兰却死活不收,对他说:“这些钱你先拿着养猪,等有了底子,也来沙漠上干一番吧。”
仅仅几年时间,尤虎就在白春兰的指导下,用养猪得来的钱承包了一片沙地,开发沙产业。如今,他家已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经营起了一座占地80亩、资产约20多万元的家庭农场,成为远近闻名的“防沙治沙示范户”。
在白春兰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加盟到治沙致富的团队中来。2000年8月,“白春兰沙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沙边子村正式成立。公司投资112万元,联合全村88户农民,治理村中的2万余亩沙漠化土地。同年,白春兰建议组织全乡的年轻妇女成立了“女子治沙排”。每到春天,白春兰都带领着20名妇女在荒漠中植树治沙。截至2007年,全村累计治理沙漠7万多亩,人均纯收入达3000余元,比当年宁夏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000多元。
光阴一天天过去了,绿色在不断向更广阔的荒漠推进,希望也在向前延伸。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往日寸草不生的“沙边子”形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在盐池县文化旅游局的支持下,她又着手开发旅游产业,2006年5月,白春兰的治沙旅游区正式向游客开放,展厅、凉亭、垂钓中心,与周边的古长城、日援治沙区相映成趣。祖辈人连想都不敢想的田园画面,在白春兰的手里终于变成了现实。
大地给她丰厚报偿,不屈给她无限风光。从国家领导到区、市、县各级领导,无数温暖的双手支撑着她走下去。
2000年5月5日,天高云淡,日朗风清。在宁夏考察工作的现任总书记胡锦涛来到了沙边子,来到了“一棵树”。胡总书记紧紧握着白春兰的手:“你辛苦了,我们4年前在北京见过面的,全国妇联的同志介绍过你,我也知道你的事迹。你既是勤劳致富的模范,又是治理沙漠的英雄。希望你今后更好地带领周围群众,走联合治沙的路子,使更多的沙漠变绿洲……”胡总书记一番话让白春兰激动万分,心潮起伏。
从治沙那年起,无数温暖的双手支撑白春兰一路走来。区、市有关领导,上级有关部门,盐池县委、政府给予她极大的支持。帮助解决了60万元治沙贴息贷款,先后投入项目资金50多万元,2000年专门为白春兰修通了一条通往县道的砂石路,2008年此路又改建为4级柏油路。
命运总是让人大喜大悲。由于长期劳作,2007年10月,和白春兰一起治沙的大儿子因病不幸去世。10年前失去了丈夫,今天又失去了儿子。两个至亲至爱的人先后离去,再坚强的人也受不了啊!
2008年3月,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春光专程来到白春兰的家,带来党和组织的关怀,提出在治沙英雄白春兰夫妇战斗过的地方建设一座“治沙英雄白春兰、冒贤业绩园”。鼓励这位治沙的巾帼英雄重新鼓起发展的风帆。
近十多年来,白春兰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绿色标兵、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全国环保百佳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自治区首届道德模范,并荣获中国“十大女杰”提名奖和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延伸的绿洲倾诉着白春兰的故事。她说她的灵魂已经系在了塞外的大漠中。在她的示范效应下,沙边子近百户农民开进这昔日沙进人退的毛乌素沙漠,创造出一座座安适的家园,一片片美好的绿洲,演绎着人进沙退的动人传奇。
有关平凡与卓越的文章
夕阳,红在爱的天空——记全国劳模、平罗县老年服务中心职工丁丽萍高莉杨云霞在石嘴山市平罗县高庄乡,孤寡老人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里,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虽然清苦,却其乐融融。本来,上小学、中学、大学,出去工作,这是大多农村青年给自己设计的人生道路,但是一次意外改变了丁丽萍的人生设计。老人中第一个主动向丁丽萍“示好”的,是双目失明的马英杰。......
2024-08-08
汗水浇注路的芬芳——记全国劳模、宁夏路桥公司沥青拌和站站长殷国阳杨学禄李凝祥如果把大地比作人类的母体,路与桥便是人生的基石和出发点。宁夏路桥公路工程公司沥青拌和站站长殷国阳就是其中一颗璨亮之星。筑路中数沥青拌和最为艰苦,数拌和站站长最辛苦。由于拌和站的提前建成,他又始终坚守工地,对沥青、拌和料严格把关,使拌和站承担的任务按期漂亮圆满地完成。......
2024-08-08
“汽车大夫”的平常人生——记全国劳模、银川昌昊公司维修工段成信王建军晴朗的天空,人们仰望太阳,感叹它耀眼的光芒,滋润着人世间万物的生长;浩瀚的星空,人们倾心月亮,赞颂它是暗夜的灯塔,夜行人前进的希望……他就是银川昌昊汽车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维修工段成信。做新时代的“汽车大夫”坚持自学,勤于钻研,以一流的技术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创造出一流的成绩,是段成信的不懈追求。......
2024-08-08
峥嵘岁月续写红色传奇——记全国劳模、西吉县单家集村党支部书记许文杰王亮地处六盘山西麓、甘宁两省交界地带的宁夏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村,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回族村。这段红色传奇让单家集人无比自豪,也成为他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巨大的精神力量。许文杰召集村委会一班人,谈了他的想法,大家心领神会,一致赞同。单家集每集仅牛的交易量达500多头,活畜在装卸和驱赶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惊吓跑散丢失。......
2024-08-08
传统种植结构的颠覆者——记全国劳模、中宁县大战场乡农民摆文贵黄永锐“人家老摆种草就是种得好,都‘种’到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去了!”2000年的5月,对于年过半百、老实巴交的回族农民摆文贵而言,是一个意外。于是,这位敢想敢为的老农民把自家房前屋后的6亩粮田改种成了苜蓿,开始发起了对传统种植结构的颠覆之战。在摆文贵的人生里程中,它的价值得到再次验证。清醒的创业头脑,为摆文贵奠定了事业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2024-08-08
“牛司令”闯市场——记全国劳模、永宁县杨和镇红星村农民王祥李建新世人都说有着悠久经商传统的回族同胞是天生的商人,在王祥的身上,这一点尤为明显。穷则思变1964年,王祥出生于宁夏永宁县杨和镇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2024-08-08
星星闪亮——记全国劳模、大武口电厂锅炉本体班班长翁亚伟常惠琴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美丽。——培根父亲的教诲1987年,翁亚伟从宁夏电力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大武口电厂锅炉本体班当学徒工。大武口电厂及锅炉车间的领导异常兴奋,5年后,提拔翁亚伟为本体班专业组组长。本体班把任务交给副班长翁亚伟负责。可是,大武口电厂炉内温度达540度。......
2024-08-08
生命之花为创造而开——记全国农业劳模、贺兰县渔民王新明王凯滨晋娃人活一世,有人以拥有金钱为荣耀,有人以拥有权力为荣耀,有人以拥有美貌为荣耀。他递过来的名片上,赫然印着“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还有抗美援朝、高级社、大跃进、人民公社,一个接一个的兴奋点撞击着他童年的大脑,王新明至今记忆犹新。开塘头一年,王新明投入4万元,只得了5000元的回报,成鱼单产仅100公斤。......
2024-08-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