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山先生莅临江阴,演讲推动筑铁路

中山先生莅临江阴,演讲推动筑铁路

【摘要】:中山先生莅江阴1912年10月下旬,南京、上海各大报纸争相以显著版面报导一则消息:孙中山先生莅临江阴视察黄山炮台,并在江阴各界欢迎会上发表演说。这次,孙中山先生特把视察江阴列为他视察长江沿线之行的第二个目的地。看到中山先生登上讲台,全场掌声雷动。中山先生知道江阴各界有要求从江阴到横林筑铁路的想法,于是在演讲中重点谈了有关筑路问题,他精辟指出,筑路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中山先生莅江阴

1912年10月下旬,南京、上海各大报纸争相以显著版面报导一则消息:孙中山先生莅临江阴视察黄山炮台,并在江阴各界欢迎会上发表演说。当时,辛亥革命刚过一周年,孙中山先生因南北和议告成,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慨然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让位于袁世凯。他为了发展实业,致力于中国富强,提出20年内修筑20万里铁道的恢宏计划,因而有这次视察长江沿线之行。他是10月18日由上海乘坐联鲸号军舰首先视察吴淞口炮台,而后溯江西上,于19日抵达江阴的。

江阴是长江南岸的滨江城市,在历史上就是对外通商口岸和兵家必争之地。江阴黄山炮台依托江阴江岸的黄山、君山、长山,与常熟的福山、对岸南通的狼山、靖江的七圩港等(简称五山一港)炮台,构成了长江第二道门户、闻名中外的江阴要塞。孙中山先生的密友、镇江人赵声(伯先)因出色的军事才能,被派往江阴任驻防黄山炮台的新军南洋第九镇三十三标(团)二营管带,不久升为标统,因秘密在新军士兵中宣传革命,为两江总督端方发觉而出走广州,任香港同盟会长,后根据中山先生指示与黄兴领导了两次广州起义(第二次即为著名的黄花岗之役),失败后不久病死于香港。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即授予赵声“上将军”的封号。江阴在辛亥革命时由同盟会分部领导,不费一枪一弹,于11月8日宣布光复,要塞炮台南北两岸官兵2000余名,加上江防营三营、工程水雷营一营和长江水师官兵合计5000余众,接受革命党人的劝说,站到新成立的江阴军政分府一边。这次,孙中山先生特把视察江阴列为他视察长江沿线之行的第二个目的地。

10月19日下午2时许,联鲸号军舰从下游鼓浪而来,进入黄山港江滨,鸣笛停泊。孙中山先生随即由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的老同盟会员马君武陪同离舰登岸,热情地向前来欢迎的人群挥帽致意。黄山炮台官兵排列江干,鸣炮21响致敬。江阴县知事洪钟、警务科长陆宸卿、前太史章际治、商会总理吴汀鹭及刚由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江阴分部的理事长祝丹卿、副理事长钱伯钧、章砚春暨地方士绅列队欢迎。由祝丹卿领衔,递呈关于江阴至无锡建筑铁路的说帖,并面请中山先生进城演讲,得到允诺。接着,孙中山先生一行由台官、民政长等导引登上西山炮台。西山又称小角山,是黄山诸峰向江中延伸最突出的一个山峰,它与靖江的孤山相对峙,江面最狭处仅1.25公里。西山之巅筑有顶圆式新台一座,置800磅子后膛大炮1门,口径12寸,长30尺,重52吨,射程1万码,可以旋击江面各个目标,是江阴炮台威力最大的炮。另外在小角山腰、小角山嘴和临水的大小石湾,多层次筑有明暗炮台,配置各种火力。中山先生在西山炮台前仔细观摩大炮,详加询问,台官一一作答,并当场由数十名炮兵操作实弹演习,装弹、瞄准、放射,动作极其敏捷,都击中了预定的目标。中山先生颇为满意,然后在数十名宪兵紧随护卫下,沿着山梁往东山参观。东山炮台亦称黄山大台,筑有顶圆式炮台一座,配置的大炮与西山炮台完全一样。中山先生举步健捷,神采奕奕,从随行的马君武手里接过望远镜,站在东山之巅的炮台高处,观察滔滔东去的江水和鳞次栉比的江阴古城,兴致很高。他在山上历3个小时,稍事休息后,即由民政长陪同下山入江阴城。

黄山距江阴城5里许,得知中山先生平素不愿乘坐人力车,于是借用两顶蓝呢大轿代步。六时许,以军乐为前导,由驻澄宪兵队长谢碧梧率领全部宪兵将孙中山、马君武护送,从北门入城,路经县前街、西横街、西大街转司马街,进入大庙巷,直抵城隍庙西厅。民众得悉中山先生到江阴城,争先恐后,夹道欢迎,大家对这位推翻清朝,为中国独立、自由、民主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革命先行者非常崇敬,都以一睹风采为荣,以致万人空巷,道路阻塞,真是盛况空前。

欢迎会场设在城隍庙西厅桐梓堂,取其高深广大,中庭亦宽敞,能容纳很多人。因筹备欢迎时间仓促,会场上仅用柏枝扎成“欢迎”二字。中山先生和马君武下轿后,即由洪钟、陆宸卿、章际治、祝丹卿、吴汀鹭等陪同,步入欢迎会场,转至休息室。因已过晚饭时间,随即送上土制点心两色,一是馒头,时价每件小钱七文;一是黄烧饼,每件仅值小钱二文。中山先生很高兴地品尝。江阴城像这千载难逢、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而供应仅费此区区,恐从来所没有的。此后,江阴老百姓就称桶炉上烘的黄烧饼为“中山饼”。(www.chuimin.cn)

其时,江阴各界欢迎人士已齐集会场,各校师生列队在前,偌大的西厅桐梓堂及庭前广场挤满了四千余人。看到中山先生登上讲台,全场掌声雷动。他当时46岁,中等身材,穿深褐色西装,短发,唇髭,面容丰腴,神采奕奕;马君武身着西装,佩望远镜,坐在台下最前一座面东。台前为记录台,薛晓升、向宾枫、郑志先、曹一尘等四人任记录。江阴各界欢迎会由钱伯钧主持,有向宾枫代表国民党分部预为拟好的欢迎词,由章砚春朗读,在社会党代表致词毕,中山先生起立微笑点头,随即精神饱满地发表讲演。中山先生指出:“今年是民国成立的第一年,我们推翻了专制政府,改建了共和民国。从前是皇帝在上,人民在下,现在我中华民国人民已从奴隶的地位变做主人的地位,就应该以主人自居。但是我们做主人翁的,要晓得做主人有主人的资格,有主人的学问,有主人的度量。”在简述国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后,他强调:“现在民国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做下去,就可以做地球上第一等强国。”中山先生知道江阴各界有要求从江阴到横林筑铁路的想法,于是在演讲中重点谈了有关筑路问题,他精辟指出,筑路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江阴来说,应该先建马路(即公路),办好汽车运输事业,连接邻县的火车,这样既节约人力、财力,又易收到实效。他反复开导,特举例说:“因为铁路的建筑,沪宁路办法,每里须四万元,而马路的建筑只须几千元。比方江阴要造的路,不过四五十里,来往的人又不很多,若是通了火车,每天开车两次,那火车公司就要赔本。反不如造一条很大的马路,开自动车(即汽车),每点钟都可以行走。”他语重心长说:“铁路为国家的交通,为几千里路的交通”,“倘若要造铁路,即使建成,亦须加造马路,有了马路,火车方能发达。所以要中国交通上便利,须从造马路做起。”他断言:“一个国家文明的起点,全在国民知道修路。若到文明大发达的时候,必然全国人民都知道修路。”在中山先生结束演说的时候,殷切地期望:“诸君既要想法替江阴的交通生色,不如筑一条大马路,给大家做个标样,叫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这实际也是给江阴的文明建设规划了蓝图。中山先生的演说历时一个多小时,他反复开导,极富鼓动性,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所打断。当场有薛晓升、向宾枫、郑志先、曹一尘迅笔作记录,怕有遗漏,联合对照,再由薛晓升总其成,随后呈由中山先生亲自校阅一过,并由薛晓升连夜用铁笔缮写付印,共二纸。翌日,邮寄各大报,皆全文登出。本县亦广为分发。后收录在《孙中山全集》中。

中山先生演讲毕,即由民政长洪钟在县署内设便宴,请章际治、吴汀鹭、祝丹卿等地方人士作陪,招待孙中山先生和马君武一行。晚10时登原舰离江阴西上去镇江。事后,钱伯钧、章砚春到苏州开会,国民党支部长陈陶遗转述中山先生回去后的话说:“江阴人不铺张,不浪费,最为合意。”

自1912年孙中山先生视察江阴后,江阴民众以巨大的热情,响应中山先生关于造公路“叫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的号召,即由邑人郑立三等发起成立县道局,拟定修筑澄锡、澄武、澄琴三条公路计划,于1915年先行由工程师梅成章率队,着手对澄锡公路路基进行测量工作。但因军阀混战,时局不靖,阻力重重,直至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后才正式开始动工,到1933年相继筑成了澄锡、镇澄、澄巫等三条公路。物换星移,江山换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阴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1999年,就在当年中山先生视察的西山炮台旧址附近,“一桥飞架南北”,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作为联结黑龙江同江至海南三亚国道沿海主干线的纽带胜利竣工,继而新(沂)长(兴)铁路、沪宁高速铁路的江阴段建成,江阴成了大江南北重要交通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孙中山先生的伟大预言终于实现了!

孙中山先生纪念塔 顾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