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仁爱不同于道家的慈爱。道家的圣人是得道的圣人,儒家的圣人是仁者爱人的圣人。切不要从表面看到老子在批评儒家的仁义道德,就以为道家反对仁爱,其实道家强调道层次的大爱。......
2024-04-12
二、天地之间人为贵
中国古代的三才观念,强调的是天地人三者的沟通、联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认为天地人是三位一体的。中国古代人的观念中,天与地是不同的,是各有功能、不可替代的,最典型的就是《易传》对天地本性的阐述。《易传》中《象》、《彖》、《文言》、《序卦》、《说卦》都以乾为天,以坤为地。《象》强调乾坤两卦代表天地,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乾为天之运动的刚健性质,要求君子取法于天行的健动不止,在个人的修养方面自强不息。《象》又提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坤代表地的厚重顺承的性质,要求君子像大地一样,以博厚的德行待人待物。(www.chuimin.cn)
中国文化强调天地人一体,但人在天地之间又有特殊的地位。天地虽然创造了人,但没有人这天地又为何而存在?这样,中国文化又逐渐发展出以人为主体的传统,如儒家把人作为天下最贵者,强调“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上》)。人为万物之灵的观念,是把人与其他的万物区分开来,同时人也从天神统治的藩篱中脱颖而出[3]。孔子也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礼记·礼运》认为“人者,天地之心也……”;“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就是说,人在天地间是居“中”的,为天地之中介,居中而立,但并不与自然天地、草木鸟兽相对立,而是把天地万物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在天地万物之中,人有突出的价值,人是一个具有感性、能够创造、能够进行自我发展的万物之灵。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赞天地之化育”:“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参”者,“叁”也,人与天地的地位和价值是平等的。“赞”者,“助”也,人不是凌驾于天地之上的主宰者,而能够参赞、调谐天地万物之化育。这是讲至诚的圣人,能够极尽天赋的本性,继而通过他的影响与教化,启发众人也发挥自己的本性,并且进一步让天地万物都能够尽量发挥自己的本性,各安其位,各遂其性,这也就可以赞助天地生成万物了。庞朴先生曾说:“天的作用在‘化’,地的作用在‘育’,人的作用在‘赞’(帮助),三者相互为用,是为‘参’……所谓人与天地参,是指人在帮助天地(赞)化育万物,而帮助天地化育万物也就是‘参’加了天地的工作,作为第三者加入到天地共长久的圈子里去……”[4]这就很精辟地阐明了天地人一体,三才相互为用,人为主体的精神。
有关儒家人文精神的文章
儒家的仁爱不同于道家的慈爱。道家的圣人是得道的圣人,儒家的圣人是仁者爱人的圣人。切不要从表面看到老子在批评儒家的仁义道德,就以为道家反对仁爱,其实道家强调道层次的大爱。......
2024-04-12
说到“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糅合的产物。......
2024-04-12
强调修身养性最主要的就是清心寡欲,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即是说,要诚心诚意(诚身)就必须明白心、性本来是善的,然后才能专心致志地去追求善的本性(思诚),这才是人的修养之道。总之,就是要根据人的个性、气质,特别是性格、心理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性修炼,以达到提升整个的人生境界。......
2024-04-12
儒家的“仁爱”在践行上可以分成五个层次:首先是要具备仁爱之心。孟子是彻底的性善论者,他不仅指出仁爱是人天生的本性,而且强调恶是人性的丧失。这说明宽容是仁爱的应有之义。......
2024-04-12
这些传统美德无疑是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利益的冲突,物质的诱惑,使得人们普遍缺失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恻隐之心、重义轻利的品德。可以说,这“八德”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而今对未成年人进行这“八德”教育,能为他们成人成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2024-04-12
“三纲”观念的萌芽是法家的韩非子。这里虽无“三纲”之名,却是“三纲”的最初表述。董仲舒还把这三种很正常的人伦关系视为“天”定:“君臣、父子、夫妇之道……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王者三纲,可求于天。”......
2024-04-12
礼治、礼法、礼俗、礼教、礼律从不同层次表述礼的内容和功能。广义的礼是指所有的礼节性或者礼貌性行为,既涉及世俗社会,也涉及宗教领域。待客、娶妻、交战以及其他各种讲究礼节的场合,都有应遵循的礼。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就十分重视礼仪礼貌,把礼作为修身做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礼被逐渐强化了伦理道德含义。所以,礼仪礼貌的缺乏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2024-04-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