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古代中国的用人之道及其在管理史中的应用

古代中国的用人之道及其在管理史中的应用

【摘要】:当管理者感叹能力超群的人才难用时,不妨回顾一下历史,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的帝王将相们就深谙用人之道,并将其运用得如火纯青。有“宰相之杰”之称的张居正,23岁中进士,先后为国家当政十年。他还认为,自己获胜的原因在于会用人。的确,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博大精深。当管理者为如何用人、如何用好人头痛不已的时候,中国的古人会告诉你,怎样才能做到“用人如器”。

作为一个管理者,如何让能力超过自己的人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工作?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微妙的问题。当管理者感叹能力超群的人才难用时,不妨回顾一下历史,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的帝王将相们就深谙用人之道,并将其运用得如火纯青。

诸葛亮在《将苑人性》中讲道:“夫知人性,莫难察焉。”可见,连“智圣”也不免对选人用人而发愁。选用能胜任的员工难,选用能忠诚的员工更是难上加难,这需要我们掌握足够多的方法。这些方法当中,有一些是中国传统的做法,我们称其为“去圣绝学”的大智慧。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一定要样样才干都强过别人,但必须具备超群的用人才干。如果管理者不善于识人、用人,不能将强过自己的人组织到自己服务的管理机构之中,那么即使自己有三头六臂,最终也难以成功。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对于聪明的人,用他的计谋;对于愚蠢的人,用他的力气;对于勇敢的人,用他的威势;对于胆小的人,用他的谨慎。他还认为,人的品行能力,往往不可能兼备,管理者应该用人的长处,避开人的短处,这样才能用好人。清朝魏源则更系统地论述了这个观点,他认为管理者用人时,不但要懂得取人的长处,避开人的短处,还要知道一个人的短处和长处是什么,在长处中,最大的长处是什么。如果管理者不清楚这些,就不可能用好人,也不可能管理好人。

有“宰相之杰”之称的张居正23岁中进士,先后为国家当政十年。因其起用名将戚继光、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等功绩载誉千古,谥号“文忠”。对于治理臣民众生,他的管理方法是“工于谋国”而立等见效,令人称奇。我们不妨借鉴一下这位管理天才的看人、用人、调人方法。

一、看人:克服六大误差

“世不患无才,患无用之之道”是张居正的名言,他在著名的《陈六事疏》的“核名实”一篇中,专门论述了用人方略。在这篇文章中,他总结了自己前后主持十年国事的用人体验,提出看人容易出现的六大误差:徒眩于声名、尽拘于资格、摇之以毁誉、杂之以爱憎、以一事概其平生、以一眚掩其大节。就是说,不听名声而看行为,不问资历而看潜力,不听闲言而看功实,不凭好恶而趋理性,不能以一事论英雄,也不能以一错定平生。

二、用人:讲究考核检查(www.chuimin.cn)

考核与检查必须双管齐下。目前,企业管理者在考核和检查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倾向于某一方面。有的倾向于考核,凭借人力资源部出台一套考核方法,实现用人以功实的管理;有的管理者倾向于检查,即以过程监督为主,进行事中管理而不是秋后算账。张居正则认为这两种方法必须兼顾,应同时进行。

三、调人:是一种提拔

巧用而不是滥用平级调动,把岗位轮换用得使员工当成一种提拔,可以化平凡为神奇。一般来说,岗位轮换有其目的性,不外乎以下三种:一是瓦解帮派,任职时间一久就形成了习惯势力,不便于全局管理;二是锻炼人才,提高其综合素质,尤其到基层负责是一般的上升通道,因为这样符合中国人的老规矩“名将出身行武”;三是利用新人的加入产生新的制衡关系,以利于最高领导控制企业的所有员工。因此,岗位轮换成为很多决策者的御人大法。

刘邦项羽争天下的故事,让管理者看到了不重视人才、不善于用人会带来恶果。

刘邦出身于市井,既无文采,又无武功,有人甚至称他为无赖。从实力上来说,他根本就不是项羽的对手,但他善于用人,手下聚集了一大批能人智士。当时,项羽身边有一个杰出的谋士叫范增。此人能力超群,善出奇计。他看出刘邦是项羽最大的隐患,曾屡劝项羽杀刘邦,可项羽却不采纳他的意见,也根本不把范增当人才加以重用,刘邦的谋士陈平看出了这一点,便使用离间计,让项羽削去了范增的权力,并把范增打发回家养老。范增忠心为主,不但不被重用,反遭猜忌,在忧郁愤懑中,病死在途中。范增死后两年,项羽的军队被刘邦、韩信、彭越的联军击败,项羽逃到乌江,自刎而死。于是刘邦作为楚汉战争的胜利者,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汉朝。刘邦在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他还认为,自己获胜的原因在于会用人。因此,想要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像刘邦一样,要善于用人。

的确,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博大精深。当管理者为如何用人、如何用好人头痛不已的时候,中国的古人会告诉你,怎样才能做到“用人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