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称,先秦诸子皆有其名学(逻辑学),没有单独的所谓“名家”。胡适特别强调,名实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个极重要的问题”。[225]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即是以名学思想为核心,依此叙述大纲,说明先秦诸子是如何通过讨论名实关系,确立其哲学方法的。在胡适看来,《易》之“易”“象”“辞”,即是“孔子哲学的重要大旨”。......
2023-10-29
作为一个管理者,如何让能力超过自己的人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工作?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微妙的问题。当管理者感叹能力超群的人才难用时,不妨回顾一下历史,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的帝王将相们就深谙用人之道,并将其运用得如火纯青。
诸葛亮在《将苑•知人性》中讲道:“夫知人性,莫难察焉。”可见,连“智圣”也不免对选人用人而发愁。选用能胜任的员工难,选用能忠诚的员工更是难上加难,这需要我们掌握足够多的方法。这些方法当中,有一些是中国传统的做法,我们称其为“去圣绝学”的大智慧。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一定要样样才干都强过别人,但必须具备超群的用人才干。如果管理者不善于识人、用人,不能将强过自己的人组织到自己服务的管理机构之中,那么即使自己有三头六臂,最终也难以成功。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对于聪明的人,用他的计谋;对于愚蠢的人,用他的力气;对于勇敢的人,用他的威势;对于胆小的人,用他的谨慎。他还认为,人的品行能力,往往不可能兼备,管理者应该用人的长处,避开人的短处,这样才能用好人。清朝魏源则更系统地论述了这个观点,他认为管理者用人时,不但要懂得取人的长处,避开人的短处,还要知道一个人的短处和长处是什么,在长处中,最大的长处是什么。如果管理者不清楚这些,就不可能用好人,也不可能管理好人。
有“宰相之杰”之称的张居正,23岁中进士,先后为国家当政十年。因其起用名将戚继光、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等功绩载誉千古,谥号“文忠”。对于治理臣民众生,他的管理方法是“工于谋国”而立等见效,令人称奇。我们不妨借鉴一下这位管理天才的看人、用人、调人方法。
一、看人:克服六大误差
“世不患无才,患无用之之道”是张居正的名言,他在著名的《陈六事疏》的“核名实”一篇中,专门论述了用人方略。在这篇文章中,他总结了自己前后主持十年国事的用人体验,提出看人容易出现的六大误差:徒眩于声名、尽拘于资格、摇之以毁誉、杂之以爱憎、以一事概其平生、以一眚掩其大节。就是说,不听名声而看行为,不问资历而看潜力,不听闲言而看功实,不凭好恶而趋理性,不能以一事论英雄,也不能以一错定平生。
二、用人:讲究考核检查(www.chuimin.cn)
考核与检查必须双管齐下。目前,企业管理者在考核和检查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倾向于某一方面。有的倾向于考核,凭借人力资源部出台一套考核方法,实现用人以功实的管理;有的管理者倾向于检查,即以过程监督为主,进行事中管理而不是秋后算账。张居正则认为这两种方法必须兼顾,应同时进行。
三、调人:是一种提拔
巧用而不是滥用平级调动,把岗位轮换用得使员工当成一种提拔,可以化平凡为神奇。一般来说,岗位轮换有其目的性,不外乎以下三种:一是瓦解帮派,任职时间一久就形成了习惯势力,不便于全局管理;二是锻炼人才,提高其综合素质,尤其到基层负责是一般的上升通道,因为这样符合中国人的老规矩“名将出身行武”;三是利用新人的加入产生新的制衡关系,以利于最高领导控制企业的所有员工。因此,岗位轮换成为很多决策者的御人大法。
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的故事,让管理者看到了不重视人才、不善于用人会带来恶果。
刘邦出身于市井,既无文采,又无武功,有人甚至称他为无赖。从实力上来说,他根本就不是项羽的对手,但他善于用人,手下聚集了一大批能人智士。当时,项羽身边有一个杰出的谋士叫范增。此人能力超群,善出奇计。他看出刘邦是项羽最大的隐患,曾屡劝项羽杀刘邦,可项羽却不采纳他的意见,也根本不把范增当人才加以重用,刘邦的谋士陈平看出了这一点,便使用离间计,让项羽削去了范增的权力,并把范增打发回家养老。范增忠心为主,不但不被重用,反遭猜忌,在忧郁愤懑中,病死在途中。范增死后两年,项羽的军队被刘邦、韩信、彭越的联军击败,项羽逃到乌江,自刎而死。于是刘邦作为楚汉战争的胜利者,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汉朝。刘邦在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他还认为,自己获胜的原因在于会用人。因此,想要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像刘邦一样,要善于用人。
的确,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博大精深。当管理者为如何用人、如何用好人头痛不已的时候,中国的古人会告诉你,怎样才能做到“用人如器”。
有关11天读懂管理史的文章
胡适称,先秦诸子皆有其名学(逻辑学),没有单独的所谓“名家”。胡适特别强调,名实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个极重要的问题”。[225]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即是以名学思想为核心,依此叙述大纲,说明先秦诸子是如何通过讨论名实关系,确立其哲学方法的。在胡适看来,《易》之“易”“象”“辞”,即是“孔子哲学的重要大旨”。......
2023-10-29
不同于胡适中国哲学史全以逻辑为根本内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仅在涉及名学问题的相关章节,讨论中国哲学的逻辑问题[243]。冯友兰认为,战国时惠施、公孙龙等辩者[或谓“刑(形)名之家”]之学为当时显学,其学说之大体倾向“专决于名”即全在名理上立根据,故汉人称之为名家。......
2023-10-29
拉锯效应源于日本一家企业的面试。人们将此称为“拉锯效应”。依据“拉锯效应”,企业领导要管理好一所企业,企业领导成员之间、下属之间以及企业领导者和下属之间都要注重在各方面相互配合,形成1+l>2的局面,从而促使企业的教育工作不断上新台阶。......
2023-12-01
大数定律阐述了大量随机现象平均结果的稳定性,即在随机现象大量重复出现时,偶然性的相互抵消几乎成为必然,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于某个常数。保险领域的大数定律的基本含义是,当同质的风险单位数量越多,实际损失的结果会越接近从无限风险单位数量中得出的预期损失。依据大数定律,随着观测样本的增加,对均值的相对偏差就会越小,即样本数量越大,对预期损失的估计波动就越小。......
2023-08-11
因此,在潜水面以上常形成毛细水带。图1-3各种形态的水在岩层中的分布气态水、结合水、毛细水和重力水在地壳最表层岩土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当在松散岩土中开始挖井时,岩土是干燥的,但是实际上存在着气态水和结合水;继续向下挖,发现岩土潮湿,说明岩土中有毛细水存在;再向下掘进,便开始有水渗入井中,并逐渐形成地下水面,这就是重力水。......
2023-09-23
“不应为”律因缺乏明确性的成立要件,产生了法律解释扩大化的风险。从唐代至清代,皆以特别“不应为”律的形式,将对“不应为”律正条的数十条法律解释附在疏议与条例之中,再加上“不应为”律的概括性特征,引发了对于法网严密、罗织入罪的担忧。唐代首次以特别“不应为”律作为律典补充,其后宋律沿袭,在适应社会变化的基础上,仅增加了一条,并未大肆将“不应为”律扩大化解释。......
2023-08-12
也就是说,一个真正卓越的管理者,一定要做到该哭则哭、欲怒则怒,把自己“变脸”的功夫演绎得活灵活现、出神入化。说到“哭的艺术”,我们不得不讲一讲刘备的“哭功”。刘备的第二次哭,是请诸葛亮出山之时。此时,刘备的哭声更大更猛了。从以上三次刘备哭的情节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必要的时候,哭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奋力杀敌,为了营救幼主阿斗,险些丢了自己的性命。......
2023-07-31
对组织影响最大的是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和政府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政治环境的变化有时会对组织的决策行为起直接作用,但更多地表现为间接作用。由此可见,技术革命对组织管理产生了多么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的不同会对企业原料来源、经营或出售的商品种类、经营设施安排等产生影响。......
2023-08-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