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腐败现象思想基础及历史背景分析

腐败现象思想基础及历史背景分析

【摘要】:腐败滋生的思想基础有二。因此,某些当权者在缺乏道德修养而法律又对其腐败行为不能及时有效制裁的情况下,他就会把手中的权力当成无形的商品进行物质交换,以获取更大的私利,这就是所谓的权力寻租行为,也就是腐败现象滋生的思想基础之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破坏严重的时代也就是腐败现象最严重的时期。

(一)腐败的思想基础

什么是腐败?《汉书》如是记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这是最早出现的有关腐败的说明,主要是指粮食霉变不能食用。现代词条对腐败是这样定义的:“腐败在广义上说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狭义上说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现象。”通俗点说,腐败就是利用职权牟取私利,泛指政府官员的堕落行为。腐败并不新鲜,古已有之,只是不同时代其特点和表现程度不同而已。中国历史上腐败的鼻祖,当属夏启,他废除了禅让制度,把权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腐败的先河,中国社会的腐败问题从此开始出现了。

腐败滋生的思想基础有二。(www.chuimin.cn)

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讲,物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获取物质的前题是交换。当一个人能用手中权力交换到物质又不被束缚的时候,就会无限地放大这种权力。这样,腐败也就产生了。除非他受到道德的、法律的或宗教的力量约束,才可能放弃这种牟利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封建剥削思想残余的具体表现。因此,某些当权者在缺乏道德修养而法律又对其腐败行为不能及时有效制裁的情况下,他就会把手中的权力当成无形的商品进行物质交换,以获取更大的私利,这就是所谓的权力寻租行为,也就是腐败现象滋生的思想基础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破坏严重的时代也就是腐败现象最严重的时期。比如,由于元朝统治阶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和漠视,才使得明朝初年的官员道德水准低下,官场腐败横行,以至于用“剥皮实草”的酷刑才把官场的腐败之风镇压下去。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甚或是世界历史上最苛酷的惩贪措施。明律规定,官吏贪至六十两银子者,便要被枭首示众,施行“剥皮实草”之刑。洪武年间,官员受贿“四本书,一个头巾,一双袜子”,都要被砍头。我们只要略加考察就可以看出,很多腐败分子都是在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此为滋生腐败的思想基础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