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习得性无助:积极心理学的挑战

习得性无助:积极心理学的挑战

【摘要】: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5]和其他学者通过研究告诉我们,即便是有了转机,这种习得性无助也会让人坐以待毙。如果我们不停地努力寻求各种积极信号,那么习得性无助这种被动心理状态就能被避免。屡次失败容易造成习得性无助,这样的人会无视新的有利信息,完全放弃对自己的控制权。研究者最早是在老鼠身上发现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治疗慢性病病人的医院常常在不经意间塑造了这种习得性无助,特别是在精神病院里。

还有一种相似的情况更加有害,这种情况是由于屡次失败而造成的。如果我们尝试了许多次,但都无功而返,那么许多人就会放弃继续努力。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5]和其他学者通过研究告诉我们,即便是有了转机,这种习得性无助也会让人坐以待毙。被这种心理定势掌控头脑的人不会重新审视周围的情况,不会对新出现的有利信息做出反应。过去的经历决定了他们现在的反应模式,剥夺了他们对自己的控制权。如果我们不停地努力寻求各种积极信号,那么习得性无助这种被动心理状态就能被避免。

屡次失败容易造成习得性无助,这样的人会无视新的有利信息,完全放弃对自己的控制权。但如果我们不停地努力寻求各种积极信号,这种心理定势是可以被打破的。

研究者最早是在老鼠身上发现习得性无助现象的。身处冰水之中的老鼠可以游40~60个小时。但是,如果研究人员先按住它们,直至其停止挣扎,然后再将它们放入冰水中,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老鼠们丝毫没有求生的企图,而是一动不动直接被淹死。(www.chuimin.cn)

治疗慢性病病人的医院常常在不经意间塑造了这种习得性无助,特别是在精神病院里。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病人住在“无望病房”里。由于需要装修,院方将这个病房里的病人挪到其他病房。许多人的病情明显好转,纷纷出院回归社会。那个病人也比以前好多了,但在装修完工后,病人又被搬回无望病房。很快,那个病人就莫名其妙地死了。医生找不出任何生理死因。但丁笔下的地狱之门上写着:“穿越此门者放弃所有希望吧。”这个病房的名字无疑让住在里面的病人有身处地狱之感。

所有人的潜能都只发挥了很小一部分。潜念让我们的视野和思维变得狭隘,还埋没了我们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