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画说千古中医:探讨治病求本与孔明论医

画说千古中医:探讨治病求本与孔明论医

【摘要】:“治病求本”与孔明论医《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应该是一位颇通医道的学者,否则,在谈医论药时不可能把中医的治病之道讲得那样透彻。然而,他的这段精彩论述却贯穿着祖国医学“治病求本”的辨证施治原则,诚为医论华章。《三国演义》对孔明的描述虽有“神化”之嫌,但就其巧妙运用中医“治病求本”的医学理论谈医论政,足证其广闻博识,深谙中医之玄妙。

“治病求本”与孔明论医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应该是一位颇通医道的学者,否则,在谈医论药时不可能把中医的治病之道讲得那样透彻。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记载,当曹操屯兵百万于长江北岸,企图南伐孙权、北吞刘备时,诸葛亮(字孔明)出使东吴,与东吴主降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孔明以其博学多识,舌战群儒,力排众议,促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其中孔明与孙权的谋士张昭在辩论中,就有一段关于医道的精辟论述。

中医常识

疾病的发展变化,尤其复杂的疾病,常常是矛盾万千。因此,在治疗时就需要运用标本的理论,借以分析其主次缓急,便于及时合理地进行治疗。标本的原则一般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标本同治三种情况。

急则治其标 指标病危急,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如腹胀满、大出血、剧痛、高热等病,皆宜先除胀、止血、止痛、退热。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说:“先热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大小不利,治其标。”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再考虑治疗本病。

孔明论刘备暂居弱势,必得休养生息,蓄势待发时比喻说:“人染沉疴(重病),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脏腑调和,形体渐安,然后以肉食补之,以猛药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气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对于重病之后,形体羸弱而病邪未尽者,虚不受补,攻之不可。孔明认为,先宜扶正固本,待“气脉和缓”,正气渐复,方可用厚味补其虚,猛药攻其邪。诚然,孔明在这里是借医理喻军事。然而,他的这段精彩论述却贯穿着祖国医学“治病求本”的辨证施治原则,诚为医论华章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孔明曾为东吴大将周瑜治过病。赤壁大战前夕,周瑜欲用“火攻”破曹阵。然而,时值寒冬腊月,西北风不止,东南风难得,周瑜积郁成疾,患吐血症。请名医调治,却“心中呕逆,药不能下”,服清热凉血止血之剂亦“全然无效”。鲁肃(字子敬)乃请孔明为周瑜治病。孔明入帐问安、视疾,周瑜曰:“人有旦夕祸福”,孔明以“天有不测风云”对之,一语道破周瑜吐血的病因是苦于无东风,因精神抑郁,肝气郁结化火,肝火犯胃,灼伤胃络,迫血妄行而致病。孔明认为,治本之法“须先理其气”,再投凉药止血,“气若顺,自然痊可”。孔明针对病因,书十六字方云:“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并答应“祭东风”助周瑜破曹,使周瑜病体霍然而安。可以说,这是一则成功地运用心理疗法治病的精妙医案。

《三国演义》对孔明的描述虽有“神化”之嫌,但就其巧妙运用中医“治病求本”的医学理论谈医论政,足证其广闻博识,深谙中医之玄妙。(www.chuimin.cn)

中医小辞典

治病求本•标本缓急

【治病求本】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治病必求于本”。告诫医者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宜采取针对疾病根本原因确定正确的治本方法。这是几千年来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一直遵循着的基本准则。

【标本缓急】“标”与“本”,是中医治疗疾病时用以分析各种病证的矛盾,分清主次,解决主要矛盾的治疗理论。“标”即现象,“本”即本质。“标”与“本”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从正邪两方面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以疾病而说,病因为本,症状是标;从病位内外而分,内脏为本,体表为标;从发病先后来分,原发病(先病)为本,继发病(后病)为标。总之,“本”含有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意义,“标”含有次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的意义。

中医常识

缓则治其本 指标病不甚急的情况下,采取治本的原则,即针对主要病因、病证进行治疗,以解除病的根本。如阴虚发热,只要滋阴养液治其本,发热之标便不治自退;外感发热,只要解表祛邪治其本,发热之标亦不治而退。

标本同治 指标病本病同时俱急,在时间与条件上皆不宜单治标或单治本,只能采取同治之法。如肾不纳气之喘咳病,本为肾气虚,标为肺失肃降,治疗只宜益肾纳气,肃肺平喘,标本兼顾;又若热极生风证,本为热邪亢盛,标为肝风内动,治疗只能清热凉肝,息风止痉,标本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