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各学者提出的衰老学说众多,其中最为重要,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衰老机制的学说有如下几种。老化的机体抗自由基损伤的能力下降。继而导致自身免疫现象增加,抗感染及应激反应能力下降,最终导致衰老。新兴的微量元素衰老学说,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2023-12-06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疾病谱”发生了转变,病因出现了多样化,随着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不能完全满足老年化社会的医疗服务,要求人类同时利用预防医学、生物医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环境医学、康复医学、健康教育等综合手段。即现代医疗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一、现代医学模式的建立
随着现代社会环境资源的紧张、竞争的激烈、工作节奏的加快,使人们的身心都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与疲倦,使人们更易发生精神性、心理性疾病,因此,疾病谱、病因谱、死因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现代社会又使人们对生命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人们不仅要求长寿,也要求更高的生命与生活质量。人类抗拒死亡,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医疗费用平均一半花在死亡之前的一年中,而这一年医疗费用的一半又花在了临终前1周生命的维持上;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使用不当由此可窥一斑。顽强的抗拒死亡,易使人们疏离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导致人的生存价值出现困惑和混乱;人生目标迷茫,对未来产生极大的精神恐惧并处于无尽的焦虑与孤独之中……显然,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医学模式的变革也就势在必行。因此,1977年,美国曼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的文章,批判了生物医学模式,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观点很快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同,并为许多专家所支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要点是:
第一,从医学的本质来说,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健康主要由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决定的。那么,医学研究的对象,就不再是简单的人体,而是社会的人。
第二,从医学认识论来说,健康的内涵和外延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生理健康或器官健全,更强调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健康,健康是一种积极状态,个人对自己的健康负有责任。早在恩格尔之前,WHO签署的章程序言中健康的定义即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适应状态。”
第三,从医学主体来说,医生既是生物医学家,也是医学心理学家和医学社会学家。医生必须据有超脱的情感,冷静的医学科学态度,面对健康、疾病、死亡,特别是面对某些不治之病,医生更应集科学、冷酷、挚爱之心于一体。
第四,从医学方法论来说,医疗卫生服务的任务不仅是人们在身体上恢复健康,也要在心理上、社会上改造和完善人,而且除害灭病,保障健康决定于社会环境的改善,政府要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承担责任,要组织动员家庭、社区和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参与。(www.chuimin.cn)
现代医学模式则基于它的医学人性化,即医学的研究对象不再是机体,而是人。人是一个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构成的。在宇宙大系统中,人又是要素,参与到家庭、社会、自然等系统之中。对于一个系统来说,整体并不一定就等于各部分相加。因此,可分性方法和还原论方法,在现代医学模式中被限制在它的特定范围之内。这就是说,现代医学模式,是对近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辩证否定,但不是完全扬弃。换而言之,生物医学模式,在一定的条件下仍然具有其有效性,而且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基础。于是,出现了综合生物、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影响的医学观,这就是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目前,医学科学教育教学思维模式尚未根本转变。在医学科学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种较普遍的现象,懂医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医学)的不懂人文社会科学,懂人文社会科学的不懂医学;教医学的教师只教医学,教人文社会科学的只教人文社会科学,仍然割裂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依然未能得到贯彻和落实。
现代医学模式的提出,在医学史上是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它在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和医学科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恩格尔所指出的:“生物医学逐渐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然。”医学模式应当转变、正在转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中的作用已为人们所承认和接受,“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已逐渐被“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现代医学理念所取代,理论界对现代医学模式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医学模式的转变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实践中,医学模式目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仍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和实践问题。因为它需要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现代医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医学能够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反而言之,医学不能干的是什么?医学不应该干的又是什么?现代医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做?
有关现代抗衰老方略的文章
多年来,各学者提出的衰老学说众多,其中最为重要,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衰老机制的学说有如下几种。老化的机体抗自由基损伤的能力下降。继而导致自身免疫现象增加,抗感染及应激反应能力下降,最终导致衰老。新兴的微量元素衰老学说,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2023-12-06
中医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的需要。中医养生,又称摄生、保生、道生等,即保养生命之义,是一种师法自然的健康自我健康管理艺术。《黄帝内经》是中华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2000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黄帝内经》之生命观是中医学关于生命科学的知识结晶。......
2023-12-06
研究衰老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延长人类寿命。根据生物学规律,哺乳类动物的最高寿命(寿限)相当于性成熟期的8~10倍,人类的性成熟期是13~15岁。可见,中国的圣贤们早已推算出人类的寿命(寿限)。同时也说明,千百年来人类的寿命(寿限)没有重大突破。......
2023-12-06
生物-医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经典的西方医学基础之上尤其是细菌理论基础之上的医学模式。由于其重视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并用该理论来解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以及制定健康保健制度,故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
2023-12-06
简而言之,衰老就是生命被动损伤的积累过程,即“积累成灾”。也就是说,衰老是自然界所有生物共有的特性,每一种生物个体都会出现衰老。4.内生性衰老是源于生物固有的之内在因素引起的。机体的衰老与死亡,是内在的遗传因素(基因)起主导决定性作用。反之,则可加速机体衰老,缩短人们的寿命。5.危害性衰老对生存不利,使机体免疫力下降,细胞生化代谢紊乱,器官功能下降,应激能力减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2023-12-06
修身养性的每一次实践都使人们更加接近智慧,更加接近理性思维的极致,而我们抗衰老、延年益寿的力量正储存在理性思维的心灵深处。精神因素不仅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与衰老也密切相关。同样,修身养性其心灵也有“三重境界”。......
2023-12-06
自由基氧化应激导致衰老,这一规律已从分子水平直到整体水平;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类都得到证实。根据自由基理论,衰老及与之相关的退行性疾病主要是因氧自由基对染色体、线粒体、DNA、细胞膜等生物组织应激氧化,毒害性攻击引起的。如果掌握了对抗自由基的方法,就等于打开了健康长寿(抗衰老)的奥妙之门。自由基是人体正常代谢、衰老、疾病、死亡的直接参与和制造者。在正常情况下,生命是离不开自由基活动的。......
2023-12-06
在医学中我们则称“一元论”诊治原则。在此值得指出的是,“一元论”诊治原则在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但它并非普遍适用所有疾病,并非绝对正确。这就是“三位一体”防治老年慢性疾病的全部内涵。因此,“三位一体”防治老年慢性疾病的实施必须采用现代医学模式,要融入“和谐医学”思想,要“以人为本”。......
2023-12-06
相关推荐